李斯與秦小篆
摘要: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而且又把字體線條化和規范化,并進一步完善,使得字體幾乎完全脫離了原來文字的圖形化,成為美觀整潔、渾然一體的長方形方塊字體,這與大篆相比,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功績,猶如他所篆刻留下的刻石一樣,永遠流傳,千古不滅。
□ 李鳳仙
李斯不僅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而且還是著名的書法家,被后人譽為書法鼻祖。李斯對文字的改進與統一,在中國文字的演變史上,成為一個里程碑。
文字自古以來是聯絡人們思想的紐帶、傳播文化的工具,從甲骨文到今天簡化的漢字,幾經變遷,如一粒粒未曾打磨的璞玉在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里,千回百轉,風吹浪打,直到今天的玉潤珠圓。
文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前,大約到了殷商時期,就有了比較系統的文字。人們把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叫甲骨文,一般用來占卜,因而又叫卜辭。甲骨文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因此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人們就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法律條文鑄造在鼎、鐘這些青銅器上,因此叫鐘鼎文,也稱金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文字的面貌,且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到了周宣王時候,一個叫史籀的史官,為了書寫簡便,創造了一種新體文字——大篆,許慎的《說文解字》曾經有所記載,也見于后人收藏的各種鐘鼎彝器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經過二百多年的列國爭霸,各個國家各自擁有形體各異的異體文字和新字。東漢的許慎曾經在《說文解字》里描述戰國時期文字混亂的情況:“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一個字會有多種寫法。
秦國統一之后,這種文字迥異的紊亂局面嚴重妨礙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極其不利于統治階級的統治。于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詔令“書同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李斯的身上,不僅因為李斯寫得一手漂亮的篆體字,更因為他對文字有著精辟的研究以及極高的書法造詣。
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把秦字作為基礎來統一天下文字。在秦國統一之前,六國文字基本上是在大篆的基礎上形成的,筆畫煩瑣,書寫麻煩,不易辨認。李斯對書法十分精通,改進了大篆,自創了新體小篆,在原來秦國小篆的基礎上,發揮創造,變繁為簡。小篆的字形與大篆相反,書寫簡單,容易辨認。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而且又把字體線條化和規范化,并進一步完善,使得字體幾乎完全脫離了原來文字的圖形化,成為美觀整潔、渾然一體的長方形方塊字體,這與大篆相比,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李斯對文字的改進與統一,在中國文字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當李斯把改進后的小篆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細長,結構合理,風格莊嚴美麗,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看起來十分美觀。于是,秦始皇命令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作為全國文字形體的標準,普及到兒童識字課本。嬴政下令把小篆向全國推廣,自己率先躬身垂范,運用小篆文字。
為了使小篆能夠在全國通行使用,秦始皇在巡游全國各地之時,每次都帶上小篆的鼻祖李斯,每到一處,刻石記銘,歌功頌德。這些石碑全部由李斯親手篆刻。李斯那手剛柔并濟、蒼勁有力的小篆永遠雕刻在石碑上,任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歷史的浪沙也抹不掉那不朽的字跡。至今,李斯的篆刻《泰山刻石》《瑯琊刻石》等依舊保存于世。
至此,六國原來煩瑣、形體各異的文字被摒棄,全國統一使用小篆。小篆讓文字的使用更為簡單,容易記,好寫,提高了人們的書寫速度。秦統一文字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人們思想、文化交流。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功績,猶如他所篆刻留下的刻石一樣,永遠流傳,千古不滅。秦統一的漢字成為聯絡中華民族的感情與文化紐帶。
責任編輯:張遠征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