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圓滿首演
摘要:《石評梅》由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青年程派名家郭瑋擔綱主演,作為京劇程派藝術新一代的優秀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程派)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郭瑋多年來孜孜以求、砥礪奮進,此次積極投身新劇目創作,在充分繼承程派傳統劇目表演程式的基礎上,突破自我,進行全新探索,力求將程派藝術...
陶然亭湖畔兩座潔白的墓碑,其背后的故事被鐫刻成碑文。北京京劇院用一部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幫助人們銘記歷史,讓時代信仰與革命愛情再現耀眼的光芒。
據了解,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是中國戲劇家協會“喜迎二十大——優秀題材戲劇作品創作扶持計劃項目”的首部作品,也是北京市委宣傳部重點創作項目、北京市文旅局折子工程、北京京劇院2022年重點創作劇目之一。《石評梅》成功首演不僅為首都文藝界增加了一部愛國主義題材、北京題材、紅色題材的優秀作品,更全面貫徹落實了“大戲看北京”的工作要求,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北京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
革命者愛情 最是理想動人心
“我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里是自由的戰士,一個世界里是心甘的俘虜……”高君宇的自白融化了石評梅的心,也震撼著劇場里的觀眾。
7月23日、24日,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首演現場,觀眾不禁拍手叫好,與貫穿全劇的革命者愛情高度共情。“唱腔、身段都沒得說,就一個字‘好’。”京劇愛好者劉先生豎起了大拇指,“但讓我看進去的還有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故事,那個年代是真有矢志不渝的愛情,還不是小情小愛,是家國大愛。”
看過首演的許多觀眾與劉先生有同樣的感慨,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以前都只是知曉兩個名字,甚至有的人對二人全無了解,經過此次觀演,對這段革命者愛情有了深入的認識。“看完以后就很想去陶然亭的墓碑看一看。”市民曹女士一句話道出了觀劇感受。
《石評梅》全劇描寫了在新文化運動背景下,以石評梅、高君宇為代表的一批新青年,在面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禮教、軍閥統治的壓迫下,為追求崇高革命理想和純潔愛情勇于犧牲自我的無畏精神。同時展現出在五四浪潮的洪流中,新青年們對現實社會的思索批判以及不畏犧牲、對理想社會的堅定追求。主創團隊聚焦“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的革命與愛情故事進行藝術創作,將她面對現實與理想、功名與愛情、命運與信仰時的抉擇和她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用更富現代、更貼近大眾的藝術表演方式,搬上了京劇舞臺。
“講的就是和一些電視劇里演的情情愛愛不一樣,這是有共同理想的愛情。”張女士陪同愛好京劇的丈夫和兒子一同來看戲,沒辦法在京劇藝術角度“看懂”的她,卻認為《石評梅》對她“很友好”。“他們兩個看門道兒,我就看故事,可能因為我是老師,所以覺得這部劇的價值導向對青少年教育很有意義,這是一部有社會意義的好劇。”
守匠心創排 三年打磨出大戲
要出“一部好劇”并不容易。《石評梅》從開始提出選題到如今首演,歷經了三年打磨,為程派藝術再添新劇。
2019年,北京京劇院創作規劃會上,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作為選題被提出。經過專家初步論證,在2020年確定為三年創作規劃的創作項目,并于今年7月正式首演。“創排《石評梅》有重大現實意義。”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表示,石評梅雖已逝世近百年,但她對個人命運、愛情的超凡價值觀反映出百年來中國女性爭取思想解放的精神力量,其精神流傳至今,不曾走遠,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據介紹,《石評梅》是一部為傳承弘揚京劇程派藝術而“量身定制”的戲,是一部展現京劇程派藝術新時代創新發展水平的代表作。
程派藝術的創始人程硯秋先生一生致力于戲曲改革,強調“戲劇觀”,探討“藝術的社會功能”。他以戲曲發聲,針砭時弊,以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和帶有教化意味的悲劇故事引發社會思考。這恰好與石評梅所代表的五四青年理想與追求碰撞出“火花”,成就“天作之合”。石評梅身上所具有的細膩柔韌和濃郁情感,與程派藝術所善于刻畫的歷人世悲苦而堅韌純善的女性形象十分貼合,適宜程派藝術沉郁頓挫的演唱風格。
主創團隊在劇本上“精雕細琢”,前后修改打磨了十稿,并設計了大段極具情感張力的“程腔”,從訴情、別情、殤情、寄情、悲情、緘情,每個唱段處處“以情行腔”,以凄美哀婉的唱詞將人物內心情感勾勒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程派藝術對承習者要求十分全面,除唱、念外,水袖功與身段表演也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此次《石評梅》雖為新編現代京劇,但劇中特別為石評梅設計了符合時代特征的長圍巾,成為人物心緒的外化呈現,是流派傳承的一大創新亮點。特別是“殤情”一場,聞知愛人病訊,石評梅的圍巾化作水袖翻飛,內心急痛一覽無遺。而后驀見高君宇遺容,石評梅圍巾一甩直沖而上,撲上前俯身痛哭,此時由長圍巾演化的水袖仿佛一條情感紐帶,令石評梅的情與魂也隨高君宇一同遠去,令人悲嘆。
主演擇選也匠心獨運。《石評梅》由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青年程派名家郭瑋擔綱主演,作為京劇程派藝術新一代的優秀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程派)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郭瑋多年來孜孜以求、砥礪奮進,此次積極投身新劇目創作,在充分繼承程派傳統劇目表演程式的基礎上,突破自我,進行全新探索,力求將程派藝術發揚光大。
在創排初期,《石評梅》還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演藝行業按下了暫停鍵。然而劇院“停演不停工”,劇組成員利用云上交流研磨劇本,把案頭工作做實做細,合理安排練功,為復工復產做了充足的準備。
新時代演繹 守傳統精髓出新意
守正,且創新。《石評梅》努力追尋這一目標,守住老韻味,唱出新聲音。
為營造兼具凄美哀婉與悲情壯烈的“詩化”風格,將石評梅與高君宇那份濃烈而真摯的情感呈現在舞臺上,《石評梅》以音樂與舞臺呈現的相互映襯在自由的空間里營造聽覺和視覺的沖擊,強化戲劇節奏與戲劇張力。為了烘托全劇高潮,劇中在倒數第二場設置了傳統京劇中不多見的【反二黃寬板】,加快戲曲節奏。而最后一場摒棄新編戲中慣用的大段激越演唱,改為以【西皮流水】將敘事流暢地推向高潮,最后以紅衣劍舞的形式將石評梅與高君宇向死而生、浩氣長存的信念與追求展現在舞臺上,“生不能相依共赴,死惟愿并葬荒丘”。歌與舞的巧妙結合不僅使這部劇“好聽、好看”,更是將京劇中的唱、念、做、舞化為一種情感的外延與精神的象征,使其具有民族精神與文化力量。
《石評梅》積極求新求變,充分調動流派藝術手段完善舞臺呈現,使每位演員的藝術特質都得到恰到好處的全面展現。此次在新編現代戲中加入小生行當唱腔,是繼1958年京劇《白毛女》中由葉盛蘭先生飾演王大春之后,時隔六十余年葉派小生在新時期文藝創作上的又一次成功嘗試。
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梅蘭芳京劇團團長、葉派小生名家李宏圖飾演余書豪。他在目睹石評梅與高君宇堅貞的革命情感后,不由嘆道“也許你是對的”,人物心緒的轉變不僅充分體現出理想信仰的精神偉力,也使得角色形象更加豐滿。
優秀青年楊派武生演員周恩旭飾演高君宇。高君宇是石評梅的革命愛人與精神向導,是一名甘愿為光明和理想獻出生命的戰士。無論是會館打斗時干脆利落的身段,還是象征青年力量的“三尺青鋒”,都體現出他為理想不懈奮斗的堅定信念。劇中還化用了高君宇的自題言志詩,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熔鑄于生動、形象、凝煉的語言之中的崇高思想和戰斗激情。而以石評梅口吻吟誦,更為二人矢志不移、生死相隨的革命追求作出了完美詮釋。
大戲看北京 點亮文化中心價值底色
無論從藝術創新,還是從社會意義,《石評梅》一劇都可圈可點,擦亮了“大戲看北京”金名片。這張金名片也為全國文化中心核心價值底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1年7月,北京市提出了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目標。一年過去,“大戲看北京”的亮眼成績單呈現在眼前。
據統計,從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場館舉辦共計2292臺22059場演出,觀眾人數達456.9萬人次,票房收入6.67億元,像《石評梅》《李大釗》這樣的優秀劇目持續涌現,提升了演藝市場品質,也豐富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一年來,各大文藝創作團隊也以賡續首都紅色基因為主線,深耕紅色故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原創紅色劇目,為全國文化中心沉淀紅色文化,形成城市的核心價值底色。
“北京提出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作為北京京劇院,就一定要在地域文化挖掘上作出我們的貢獻,所以我們在北京范圍內對創作方向進行了明確的掃描。”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介紹,把石評梅的故事搬上京劇舞臺,就是對北京文化和革命歷史文化的一次重要挖掘。
在“大戲看北京”這個統一品牌的聚焦下,各類資源都以大戲好戲為導向進行優化配置,“大戲看北京”也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前行動力。
為支持劇目創作,北京統合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對歌劇《山海情》、話劇《原湯》、音樂劇《三里屯42號》、廣播劇《追夢少年》等重點項目給予資金扶持;東城區、海淀區等還專門設立了文化藝術基金,布局創作演出、交流展示等。
為滿足疫情期間市民群眾對精品舞臺藝術的觀演需要,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推出“大戲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動,線上展播在京中央、市屬、民營院團的79部經典戲曲作品,超過9000萬人次觀看。
2022年6月,北京市又啟動“新時代首都原創劇本創作及選題孵化項目”,致力于充分激發青年戲劇人才的創造力,緊密結合本市國有文藝院團的專業資源,打造一批緊扣新時代主題的舞臺精品。(文/魏昕悅)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