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龍亭
王新立
在汝南縣城東北方500米處,有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后龍亭。說起后龍亭名字的來歷,還與歷史上的大金帝國有著一段直接的淵源。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崛起于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大金帝國后,先滅北宋占據中原,后又虎視眈眈對峙南宋。為了反抗外族的壓迫和奴役,中原各民族紛紛揭竿起義,加上蒙古軍南下,極大動搖了大金王朝的統治根基,金朝像一座即將傾覆的大廈在風雨中飄搖。
公元1224年1月,金宣宗之子完顏守緒(即金哀宗)繼位。為了開創金朝的復興大業,金哀宗首先啟用抗蒙有功將帥,集中兵力抗蒙救亡。接著又改變父皇北抗蒙軍、南侵宋朝的國策,迅速停止侵宋戰爭。在他的治理下,大金帝國一度呈現回光返照的中興之氣,但并沒有遏止其快速傾覆的悲劇命運。特別是與宋蒙聯軍經過幾場血腥廝殺后,金哀宗帶領金軍節節敗退,最后被迫退守蔡州(今汝南縣)作困獸斗。
金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春節,宋蒙聯軍猛攻蔡州城。公元1234年2月9日,圍城的蒙軍在鑿通蔡州西城墻后,氣勢洶洶地整軍入城。行宮內的完顏守緒完全明白,堅固的城墻已擋不住強悍的蒙古鐵騎,拼死抵抗換來的只是片刻喘息。面對即將失守的蔡州,完顏守緒意識到離自己被俘已進入倒計時。他抱定“君與社稷同死,死得其所”的信念,拿起桌上的三尺白綾,掛在幽蘭軒里那根大紅的橫梁上,毅然結束了37年的悲劇人生。
眾大臣及將士見皇帝已死,紛紛跳河自殺。戰爭結束后,由于金哀宗貴為一代君王,汝南城里的士紳百姓自覺募集銀兩,按照中原風俗,為他的骸骨舉行了隆重的土葬儀式,把埋葬他的大土墳稱為“葬顏冢”并派人看守,漸漸形成一個名叫“葬顏冢”的小村落。時間長了,周圍的村民嫌“葬顏冢”這個名字不好聽,就依著“葬顏冢”的諧音喊成“張彥莊”。
由于張彥莊附近埋葬著一代帝王,明清兩代時,地方官吏曾仿京制在此地建起一座規模較小的龍亭,正中設“御座”“御案”,案上供“萬壽牌”,上書“當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每逢朔望,國家大典和喜慶日子,地方官員至此集體朝賀,猶如“面君”。因龍牌之處建有亭牌,故名龍亭。民國13年(公元1924年),龍亭舊址被改為公共運動場。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又改為汝南體育場,舊亭被拆除,新建一座“司令臺”,“司令臺”東壁豎石碑一通,上書“金宮被焚之后,遺址岸然若大箕翕張,面南而背北,內開廣場數十畝,墟墓蘿草,荒涼蕪穢,而龍亭翼然峙其中,則金代建都之舊跡也”等字樣。此碑至今猶存。
從上述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汝南龍亭始建明清,其建筑地點位于金朝退守汝南時臨時修建的行宮遺址上。那么,汝南龍亭為何又被叫作后龍亭呢?要解開這一疑問,我們就要把目光投向古城開封那座與汝南同名的龍亭建筑了。
據《河南省志·第七卷·文物志》(邵文杰總纂,河南省地方史志編察委員會編纂第347頁)記載:“開封龍亭一帶,原為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顏亮在汴京稱帝后,調集數十萬勞役營建的一座面積浩大的皇宮花園,元代毀棄,明朝在此建周王府,毀于黃水。府后原有煤山,高17米,又名萬壽山。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在煤山上修建萬壽亭,亭內陳設《大清皇帝萬歲牌》,每逢帝王生辰節日大典,地方官員在此朝賀,遂改煤山為龍亭山,簡稱龍亭,后屢毀、屢修、屢改。1952年~1953年、1982年~1983年曾多次進行大規模修葺。”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終于明白:汝南龍亭和開封龍亭都是明清兩代地方官員修建的代君朝賀并具有龍庭色彩的場所,其建筑地點都在金朝皇帝留下的行宮或皇宮花園遺址上,加之完顏亮是金朝第四位皇帝,居先祖之位,而完顏守緒則屬完顏氏后輩,又是金朝亡國之君,也正是因為如此,后人便把開封龍亭叫作龍亭,而把汝南龍亭稱作后龍亭。
責任編輯:張遠征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