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天中山
駐馬店網訊(記者 鄧丹華 通訊員 李娟)我家住在楊塘村,位于天中山的西側。只隔一條汝上公路,走出家門抬頭就看見矗立在汝上公路東邊的青石碑,上面鐫刻著“天中山”(碑文,據說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真跡)。“天中山”是座古老的廟宇。從南門走進院內,看見幾排磚瓦結構的古式房屋,偶爾看到來往人影。再往前走就看到一座拔地而起的青石山。這就是“天中山”。(據說此山沒有形成大山的原因是與它遙遙相應的南關悟穎塔有關。)山的后面有一個小村莊叫做廟后莊,有五、六戶人家。如劉德廣,田漢收,柱土安他們都住在那里。村后面有個噴泉,一年四季噴水,夏天的水涼涼的,喝起來甜甜的。冬天噴出的水溫溫的,可落在地上就結冰。在噴泉的周圍水分充足,青草野菜長勢很好,我們小時候常到這里割青草,采野菜。
鄧丹華 攝
轉過身來往回走,走出南門又看到一個小村莊,它叫小崔莊。也住了五六戶人家,李新春,周小云,李小景都住在那里。小崔莊前面就是一個大蘋果園。蘋果樹種類很多,結出的蘋果各有特色、你在果園里,向南的方向走去就可以看到一條小河。它叫做荊河,發源于天中山南麓,河身很窄,可流到下游(流)平輿新蔡就變成一條大河。荊河北岸與蘋果樹連在一起的還有梨樹、李子樹、杏樹等。荊河南岸是一個大桃子園,桃樹也有好幾種。其中一種桃樹,結出的桃子圓圓的,扁扁的,像磨盤一樣,我們叫它磨盤桃。很好看,吃起來比其他桃味甜的多。穿過桃園就來到眾人皆知的鵝鴨池。它是一個普通的水池,夏秋兩季雨水足,池面大水也很深。成群的鵝鴨在池中戲水,捕魚的人絡繹不絕。最有趣的是看魚鷹捉魚,捕魚人坐在漁船上,船上窩幾只魚鷹。他手里拿一根長竹竿,那個竹竿像指揮一樣,在空中舞動幾下,把幾只魚鷹也攆下水中。轉眼間,一只魚鷹把捉到的魚送給捕魚人,一會兒,另一只魚鷹也捉到魚,就這樣幾只魚鷹不停的捉魚,沒過多久就捕了很多魚。到了冬天冰雪封池少有人來。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鵝鴨池的面貌煥然一新。一簇簇野花,一片片青草,風景誘人,你看那靠近水邊的地方長滿了綠油油的小馬蹄。〔大名地梨子〕用鏟刀把它從泥水中挖出來,煮熟很好吃。鵝鴨池的岸上,在草叢里,麥地里生長著名藥材半夏〔土名藥狗蛋〕。把它從土里慢慢取出來,曬干后,可貴呢。
解放后,1949年土地改革時,廟后莊和小崔莊的群眾都搬遷到楊塘,分得地主的房屋和土地,安家落戶。1950年汝南縣人民政府組織群眾把“天中山”院內古老建筑物全部拆出掉。新修建了一排排嶄新的瓦房,在這里成立了“天中山園藝場”。在后廟莊的原址上蓋起了工人宿舍房。廟前的小崔莊搖身一變變成了美麗的大花園,繁花似錦,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1958年,大躍進年代,汝南縣人民政府重新修筑汝上公路。新修筑的公路從天中山東側穿過,路面寬闊平坦。原來老汝上公路邊那個刻著“天中山”的石碑已成為汝南縣的一件文物,珍藏起來了。后來園藝場的工人在本院內,自己動手新修建一座山,上面寫著“天中山”,又在山頂上裝飾一下蓋起了一個涼亭,樣式新穎,美麗壯觀。
汝南縣政府于2002年投資興建,占地約600畝天中山生態園,是集周易文化、吉祥文化、天中文化為一體的生態園林,重新壘一座圓形小山,這就是現在的天中山。
責任編輯:鄧丹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