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盤下鄉”生根 群眾在家生財
記者 許靜 通訊員 趙永濤
近日,西平縣五溝營鎮縫盤車間里涼風習習,16名縫盤工正操作著機器,將智能紡織機生產出來的針織片“組裝”成一件件成品毛衫。
在毛紡織行業里,縫盤工是一個特殊工種,也是不能用機器取代的一個關鍵工種。
“我是這里的元老。”聊起“縫盤下鄉”,性格開朗的陳琴自豪地說,從今年1月組建縫盤點開始,半年里,她和負責人胡美紅一起見證、經歷并參與了廠房選址、硬件建設、招工培訓、生活保障、疫情防控等歷程,也見證了從企業招人難到工人搶著來的喜人變化。
梁素貞是縫盤車間里的老大姐,從她家出來不到30米,就是上班的地方。雖然年紀大,但她的業務能力絲毫不比年輕人遜色。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她現在一個月能加工近400件產品,加上基礎工資,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她笑著說:“我是典型的家門口就業的受益人。”
“我一個月也能加工400多件產品。”縫盤工呂靜告訴記者,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她的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工資也越來越多。
縫盤車間內景。
記者采訪得知,僅五溝營鎮一個縫盤車間,月加工量就達5000件。分布全縣14個鄉鎮(街道)的16個縫盤車間,圍繞西平縣紡織園區形成一個個“衛星工廠”,大大緩解了該縣產業集聚區毛衫企業縫盤加工配比低、用工不足等問題。
目前,西平縣不斷營造支持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的良好環境,加大力度推進“縫盤下鄉”工作,計劃今年年底前打造縫盤點40多個,培訓熟練縫盤工不少于2000人。
“開始生產有3個多月了,從不會到熟練,大家都鉚著一股勁兒。前段時間縣里還專門在這里開了現場觀摩會,大家的干勁兒更足了!”縫盤點負責人胡美紅一邊檢驗產品質量,一邊接受記者的采訪。
群眾在家就業喜笑顏開。
“我們將大力推進‘歸雁工程’和‘縫盤下鄉’工作,努力打造‘西平縫盤’‘西平金剪子’等勞務品牌,讓在外務工的西平籍人員感受到家鄉的魅力,鼓勵他們返鄉創業并帶領更多的外地工人扎根西平。”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車間里縫盤工飛車走線,車間外陽光炙熱。想起剛采訪的幾位縫盤工臉上的笑容,記者愈發感覺:人興,事興,鄉村才振興!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