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革地 今朝耕作田
肖永成
在汝南縣和孝鎮陳屯村,有一處劉備臺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前不久,我隨手機導航前往,到了目的地問居住在此的村民才知道,我看到的是地處汝南縣梁祝鎮馬南村的小劉備臺遺址。
小劉備臺遺址位于汝南縣梁祝鎮馬南行政村馬南村民組南1公里處,臺子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60米、高約5米。相傳,東漢末年劉備曾在這里屯兵駐扎,因與和孝鎮劉備臺同一得名,故稱小劉備臺。
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備臺遺址距今約4000年~4700年,位于汝南縣和孝鎮陳屯村行政村孫屯村東200米或李小莊東南300米處,是長方形高臺,南北長357米、東西寬106米、高8米,臺頂平坦。劉備臺原稱劉陂臺,臺南端有古廟,西南有小石橋,南北兩側為低洼地,東有一條小河,西有一道東西攔水壩。現在,臺上開墾了近百畝耕地,已成為當地村民的責任田。
這一高臺,之所以用劉備之名來命名,有著一段歷史故事。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豪雄并起,軍閥混戰。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劉備部隊在徐州被曹操打散,關羽為保劉備夫人和孩子的性命假意降曹,劉備逃出只身投靠了袁紹。不久,關羽千里走單騎,歷經千難萬險,劉備、關羽、張飛以及趙云終于在確山古城會合,曹操派蔡陽帶兵前來追殺,被關羽揮刀斬于馬下,至今,古城鄉尚有三義廟遺址及蔡陽墳。劉備覺得古城不是久留之地,遂率領人馬東奔汝南安城(今汝南縣王崗鎮北湖村),與黃巾軍首領劉辟、龔都會合,共謀抗曹興業大計。陳壽《三國志》記載:“劉備持袁紹薦出奔汝南投黃巾軍首領劉辟、龔都襲豫州牧。”即是這段歷史。
劉備在袁紹的支持下,在汝南一帶招兵買馬、擴充兵力,軍隊很快發展到幾萬人。在此期間,劉陂臺曾是劉備兩度在此召集部隊、練兵習武、調兵遣將的地方,后來人們就把劉陂臺改名為劉備臺,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麥收之后,劉備臺上已經種上了秋作物,我在孫屯村村民的指引下,沿一條小土路向劉備臺走去。遠望,劉備臺是一片凸起的土臺子,臺子上和周邊都是耕地,臺子南端邊沿立著一個牌子,牌子已向外傾鈄,上面刻有“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備臺遺址、河南省人民委員會一九六三年公布、汝南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十二”等字樣。我從臺子南沿自西向東望去,但見臺子的邊緣斷面處,有的地方長有雜草灌木,有的地方則土層裸露,里面隨處可見年代已久的陶器殘片、瓦礫和紅燒土,我隨手撿了一些繩紋、籃紋陶片和黑陶碗罐殘片,這些陶器殘片以青灰色為主,紅色較少。在臺子南沿的東邊,有一段用編織袋裝土堆的防護墻,以防護臺子邊緣土壤塌方,袋子雖然已經風化,但堆的土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到這些,不由讓人心中感到一絲欣慰。
隨后,我來到孫屯村向幾位當地村民打聽,他們都對劉備臺略知一二。談到劉備臺,李小莊的申好英老人流露出幾多惋惜之情,她說劉備臺南邊解放初還有廟,臺子西南角還有座古代小石橋,后來都拆掉了,原來的臺子有十幾米高,遠望就像南獨山一樣,臺子兩側互相看不見村莊的房屋。過去,村子里的人在種地時經常撿到一些像石鐮、石斧、石鑿、石箭頭、石網墜、石燈盞之類的東西,有的人還撿到了石護心鏡,帶字的銅牌和銅錢。申好英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陳屯村有個赤腳醫生叫黃國華,政府就給他發了一把雨傘,他竟義務巡護劉備臺十幾年,如果多一些像黃國華這樣的人,劉備臺就能保護得更好了。
汝南縣和孝鎮劉備臺遺址,是一處不多見的古代文化發祥地,也是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河南龍山文化的地域范圍和探索淮河流域新石器時期的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實證資料。可是,由于劉備臺長年用于農田耕作,水土流失很明顯,加之四角的界限碑早已不見,劉備臺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小。
落日的余暉照在劉備臺上,回望靜靜的劉備臺,我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汝南先民們悠然自得的生活場景及當年劉備招募兵馬、旌旗獵獵的情景。
責任編輯:張遠征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