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東關大橋與北關大橋
摘要:橋墩粗厚堅固,有分水尖,平面呈船形。明清時期,東關大橋與北關大橋的外端均有漫長古道。東關大橋,向東通新蔡縣,由新蔡通潁州府,即今安徽阜陽市,另一條古道向北通開封府、陳州府,即今開封市、淮陽縣。向西北經上蔡縣、郾城縣通許州、汝州,即今許昌市、汝州市。
記者 李賀建
汝河自西向東洶涌流來,經過汝南縣城北,復向南,然后蜿蜒向東南流去。這條汝河讓汝南城以河為塹,增加了城池險固,但水勢洶涌,夏秋兩季洪水暴漲,驚濤駭浪、齊岸而下,對交通造成了很大障礙。
據《汝寧府志·橋梁》記載,明朝以前,在東門與北門外的汝河上架木橋。東關大橋、北關大橋以石易木,距今已有500余年。1987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盡滄桑的石板橋。
東關大橋,又名“濟民橋,”位于縣城東門外,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東關大橋五孔聯拱,雄偉壯觀。橋身長55米,寬7.30米,高11.20米。橋的結構分為橋基、橋身兩部分。有橋墩四個,全部用長方形青石條砌成,橋墩的逆水面有分水金剛雁翅。在每個分水金剛雁翅的鳳凰臺上雕一分水獸,威武壯觀。橋面為青石條所砌,兩側各有望柱26根。柱頂多數都雕成桃形,為清代修葺時配制。另外,尚存有6個明代石雕獅子。望柱之間有欄板石,共計50塊,分別雕有梅、蘭、竹、菊等花卉圖案以及云紋、雷紋、麒麟、龍虎斗、獅子滾繡球等圖案,雕工精湛。
北關大橋又稱“宏濟橋”,位于縣城北門外,緊靠城垣。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知縣雷宗始創石橋,嘉靖間知府黃似華重修。但從現存橋體構件看,多為元、明遺物,該橋創建年代可能是在元末明初。此橋為五孔實腹聯拱式石橋,南北長55米,東西寬7.30米,高10米。橋面為清石漫砌,兩側有欄板、望柱護圍。望柱系青石雕制而成,共25根,其中元代6根、清代8根,其余均為明代制作。柱頂均有石雕獅子,工藝精湛,形象生動。板面雕刻有如意紋圖案,顯得古樸典雅。橋身為青色條石壘砌,多為素面。橋墩粗厚堅固,有分水尖,平面呈船形。
明清時期,東關大橋與北關大橋的外端均有漫長古道。
東關大橋,向東通新蔡縣,由新蔡通潁州府,即今安徽阜陽市,另一條古道向北通開封府、陳州府,即今開封市、淮陽縣。向西北經上蔡縣、郾城縣通許州、汝州,即今許昌市、汝州市。
這兩座大橋橫架汝河之上,猶如青龍臥波,望柱上石獅、龍、虎,無不精美,欄板上浮雕圖案無不逼真,亦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每當晨曦鳥鳴,楊柳依依;船夫吆喊,搖漿過橋,或則少婦滌衣河濱,砧聲陣陣,鵝鴨游蕩碧波,桃花繽紛,此時,徜徉橋畔,定會嘆為汝南佳景。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