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世界3》:被恐龍吞噬的環保理念
暌違四年,恐龍大片回歸院線,不過觀眾并不買賬。公映一周,《侏羅紀世界3》收獲票房近5億,不及前作一半。同樣滑坡的,還有口碑。在各大評分網站,《侏羅紀世界》三部曲的分數逐部遞減,其中尤以第三部降幅最為明顯。
票房口碑雙下滑,一方面反映出“侏羅紀”系列帶給觀眾的感官刺激已經達到飽和。作為許多人的童年陰影,《侏羅紀公園1》里兒童與迅猛龍捉迷藏以及《公園2》中小美頜龍分食成人的場面雖不宏大,但構思精巧,因而驚悚程度極高。相比之下,《侏羅紀世界》系列視覺更飽滿、畫面更逼真、場景更恢弘,但總體上缺乏顛覆性創意,因而產生的驚悚效果很難突破瓶頸。
另一方面,“侏羅紀”系列不復輝煌的更重要原因,在于《侏羅紀公園》前兩部構建的價值體系消解后,續集仍拘泥于“恐龍情結”,未能在恐龍宇宙中有效重塑世界觀。
《侏羅紀公園》前兩部中,數學家馬爾科姆反復說教同一環保主題:人類不是造物主,有些人扮演上帝角色,其實是觸犯禁區,宛如打開潘多拉魔盒,必遭嚴重報應。《公園3》雖然請到山姆·尼爾和勞拉·鄧恩兩位主演,但棄置貫穿系列的核心思想,成為一部純粹的冒險電影。及至系列重啟,《世界1》處處用梗,致敬前作,但在核心問題上推翻原著:主題公園不再是概念,而早已對外開放;人類不再處于食物鏈下層,而已經具備馴服恐龍的能力。
《世界2》企圖擺脫主題公園的既定框架,加入克隆兒童角色,轉而探討更復雜的倫理問題:恐龍與人類能否共存?且不論基于空中樓閣的倫理探討是否產生足夠反響,《世界3》出人意料地摧毀了這個初步構建的體系,并未就倫理問題引發的矛盾展開深入討論,反而疊加一個“蝗蟲危機”論,看似回歸《公園1》的環保主題,實則是重復主題的簡單嵌套,折射出導演對整個系列并沒有嚴謹周密的謀篇布局。
對于驚悚刺激的商業大片,僅在拍攝層面已極富挑戰。然而更難的,是如何用一個豐富的故事框架來撐起所有的特效,而不是一味用情懷梗填補空虛,否則就算放映時頻頻讓人會心一笑,也難以留下深刻回憶。同樣的例子,可見漫威新版《蜘蛛俠》系列。《蜘蛛俠3》集結兩代主角和反派,將情懷值拉滿。但縱觀整個系列,彼得·帕克已經完全融于漫威電影宇宙,不再具備人物獨立的內在品質。他褪去了托比·馬奎爾的青澀,卻也喪失了蜘蛛俠單純的靈魂。
在侏羅紀宇宙中,恐龍元素曾被賦予多層意義。《公園1》中,它是人類創造出來、但可能毀滅人類的產物;《公園2》賦予其父性、母性,它不再是盲目的施暴者;《世界1》將其升級為“人類的朋友”;《世界2》進一步拓展至“人性的存在”。但很遺憾,這些意義在系列終章中蕩然無存。在這部情節寡淡的回憶殺電影中,恐龍徹底淪為驚悚特效,僅剩娛樂大眾這一淺層含義。當然,約翰·哈蒙德在締造侏羅紀公園之初,可能也只想到了這一層。
(文/孫欣祺)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