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訓言
文/楊大軒
父親楊全收,平輿縣陽城鎮人,生于1930年,2009年因腦梗死安詳離世。父親生前脾氣火爆,但心地善良。
父親沒進過校門,一生勤勞節儉,樂善好施,鄰里關系融洽。父親兄妹四人中,他是老大。我兩個姑姑嫁到鄰村,叔叔一生未婚,大家庭的重擔全靠父親來挑。他早年曾在河南省三門峽地區義馬千秋煤礦當過一段礦工,當時老家極度貧困,吃糠咽菜難以充饑。母親帶著我的兩個哥哥到義馬探親,三歲多的二哥大半碗面條下肚后大哭不止,說還想吃。工友們提醒母親,餓壞了的小孩一下子不能吃得太多,會撐壞的。母親流著淚把二哥拖到一邊。
父親生前多次說過,他從義馬回到老家時,看到族內二奶奶、三奶奶、大伯、嬸子、大娘都瘦得皮包骨,他們相互攙扶著走路,我們村西隊東隊的人餓死好多,挖墓穴抬重的男勞力都找不夠。在那個饑餓的年代,父親從煤礦辭職回到老家,當了農民。
吃過苦的人方知生活的不易,不舍得浪費丁點兒糧食。“粒粒皆辛苦”是父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吃紅薯都是連皮一起吃掉,吃饃時用手接著饃渣。父親的美好品德感染、教育著我們。
小時候,時常有玩雜技、說大鼓書的到村里演出,父親稱他們為“藝人”。表演結束后,家家戶戶都會給他們拿點兒玉米、大豆、紅薯干、窩窩頭等,還有的端去一碗豆面條。父親常叮囑我多拿點。時至今日,每有上門修理家電、水暖之類的,我都熱情接待,不講價錢。每遇見街頭賣唱獻藝的,我均解囊相助。
自我上小學起,父親就經常嘮叨:“學習不要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日事、今日畢,不等明兒個再補習”“學習不要自己哄自己,不懂就問老師,才會考出好成績”。并時常告誡我:“人吶,有智吃智,無智吃力。”因此,從小學到初中,我刻苦學習從未松懈,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級不留地考入汝南師范學校,吃上了令人羨慕的國庫糧。
畢業分配工作后,父親再三叮囑我:“干啥講啥,賣啥吆喝啥,干一行鉆研一行,多向老同志學習,說話不要信口開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做人要實誠,為人不要張揚,工作干就干好,切忌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小孩子從小就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這些話現在聽來再普通不過,但在沒有課外書、沒有視聽資料的封閉年代,我懵懵懂懂,好奇不已,逐一銘記,時常斟酌。這些話在我心里就是哲理、就是至理名言!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他的“訓言”值得我一生去實踐、去領悟!
我用本子記錄下16條父親講的中國農民的樸實“訓言”,留著當念想。它常常在我耳邊回響,終生難忘,意味深長……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