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題材成為影視創作新富礦
摘要:這些影視作品形態各異,角度不一,或以史家筆法勾勒科技發展歷程,或以嚴謹態度注入科學精神,或以炫目技術表現科技美感,融入國家戰略部署,緊密圍繞科技前沿,以熱烈絢爛的筆觸描繪當代科技發展的壯美畫卷,拓展了國產文藝創作的題材版圖,形成獨具一格的影視類型。
【文藝觀潮】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近年來,各種與科技相關的熱點事件和熱門話題頻現,影視從業者看到了科技這個素材富礦的創作潛力,紛紛投身其中。一大批科技題材影視作品閃耀屏幕。這些作品聚焦科技發展前沿,藝術化再現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壯闊圖景,通過科技史折射國家發展前進步伐,高揚愛國主義情懷,彰顯自強不息、創新求變的民族精神,唱響了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昂揚旋律。
多角度多形態,全方位講述中國科技發展輝煌歷程
科技是國之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從天宮、北斗、嫦娥上天攬月,到“海斗一號”“奮斗者”號深海探險,從“墨子號”“天問一號”到“人造太陽”、C919大飛機、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一項項“國之重器”讓國人驕傲、令世界矚目,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也成為科技題材影視創作的重要來源。
電視劇充分發揮長篇敘事的優勢,生動講述中國科技故事。《問天》講述了從1996年至今,中國航天科研人員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和基礎工業落后的雙重困境,逐步在新型火箭首飛、衛星導航系統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再現中國航天篳路藍縷、從弱到強的發展歷史。《你是我的榮耀》以青春視角透視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變化,探討個體價值實現如何融入國家重大使命任務。國家航天專業機構紛紛點贊,認為作品“高度還原了航天工作者的真實狀態和生活工作面臨的問題”。《奮進的旋律》聚焦年輕一代科研人員研發出能夠持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等重大科技設備和軸承技術的艱難歷程,彰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與科技并行發展的精神面貌。
不少科技題材紀錄片則充分發揮紀實功能,通過在科研場地實景拍攝,一線科研人員采訪和數字技術模擬還原,真實記錄中國科技進步的步伐。《下一站,火星》詳細還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實現世界上第一次環繞、著陸、巡視火星的全過程。還有《我們的征途》《奮進的中國》等紀錄片,這些作品既有宏觀的科學視野,也有精微的細節呈現,真實再現中國科技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綜藝節目領域也不甘示弱,紛紛介入科技主題。《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定位“青春大腦”,《從地球出發》主打“未來科幻”,《智造將來》打造“暖科技”,《我是未來》《機智過人》《加油,向未來》等節目讓“引力波”“云計算”“大數據”等專業科學詞語走入了觀眾視野,引發社會熱議。這些影視作品形態各異,角度不一,或以史家筆法勾勒科技發展歷程,或以嚴謹態度注入科學精神,或以炫目技術表現科技美感,融入國家戰略部署,緊密圍繞科技前沿,以熱烈絢爛的筆觸描繪當代科技發展的壯美畫卷,拓展了國產文藝創作的題材版圖,形成獨具一格的影視類型。
創新表達手法,提升科技題材影視劇藝術感染力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熱愛探索、追求創新的民族。偉大詩人屈原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發出“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拷問,嫦娥奔月的神話寄托古人對浩渺太空的向往,李時珍親嘗百草,萬戶血濺天疆。當代追尋創新突破的科學故事更是豐富多彩,科學家為了祖國發展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心生敬意。為了將這些科研故事中所承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創作者不斷創新突破,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塑造典型人物,是科技題材影視劇慣用的藝術手段。科研工作的主體是科學家,影視藝術是表現人的藝術。創作從科研工作者原型中提煉典型人物,對其進行立體塑造。《問天》中方嘯天畢業于北大物理系,天資聰穎但恃才傲物、缺乏紀律意識,隨著他對航天事業的深入了解,崇高的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特別是他和同事在凌晨寒冷的大漠中一起為航天發誓,讓人熱血沸騰。《你是我的榮耀》的于途面對百萬年薪的誘惑考驗,最終選擇尊崇內心的熱愛,將青春奉獻給航天事業。《奮進的旋律》中的主人公林杰偷偷更改專業,放棄國外實驗室的優渥待遇回國,克服國外技術封鎖、資金不足等困難,開展潮流能項目,可謂櫛風沐雨、敢為人先。
還有很多作品通過強化技術運用的方式提升藝術水準。這在紀錄片與傳統文化節目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如《飛向月球》用大量3D動畫技術演示“二兔子”月球車在月球如何降落、考察,營造了極強的現場感、沉浸感;紀錄片《又見三星堆》中考古人員為青銅器做CT的三維掃描,利用RTK考古測繪全站儀精確記錄考古區的地貌信息,眾多高科技手段“你方唱罷我登場”;《2060》中虛擬人成為登臺表演的主角,節目組調動數十臺動捕攝像機和VR攝像機,呈現出來的效果美輪美奐……這些影視作品突出“科技+藝術”的創作思維,運用典型化、大眾化、技術化的手法,讓歷史書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變成一個個生動而感人的故事,讓那些高冷的前沿科技進入萬千觀眾的視野,弘揚崇高理想情懷,蘊藉深厚審美品格。
拓展創作視野,激發全民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近年來,科技題材影視作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較大提升,對傳遞科學知識、傳達科學精神、激發民族自信等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主題創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可以說,科技題材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是從目前的創作來看,數量還不多,特別是電視劇方面的優秀作品比較少,沒有充分反映我國科技實踐與成就。科技題材是一座富礦,從業者應該加強創作力度,多角度開掘新內容。從橫向看,可以關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展現中國之進、時代之變、創新之要;從縱向上看,也可以將目光轉向中國古代科技人物,挖掘蘊藏其間的傳統科技與文化的魅力;向未來看,還可以加強科幻題材創作,用天馬行空的想象激發全民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觀眾愛看優質的科技題材影視劇。客觀上說,目前的部分科技題材作品還存在一些瑕疵,如手法比較生硬、人物塑造有些單薄、部分情節失真等,這就需要處理好兩種關系。首先要處理好真實和虛構的關系。好的科技題材作品既要做到歷史真實、科技真實,也要做到藝術真實,不能為了追求戲劇性而犧牲真實性,不能過于夸大突出個人能力,把握虛與實的度。其次要處理專業與普及的關系。科技題材作品既要用專業的科學理論做支撐,又要用通俗的敘事話語來講述故事,做到深入淺出,適于大眾傳播。總之,要通過題材、內容、形式、技術上的創新,努力做到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用精彩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弘揚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作者系胡祥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