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畝小麥的豐收“密碼”
摘要: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當西平縣把這些關鍵點一一落實落細于108萬畝小麥生產的全過程,就成功解鎖了小麥豐產豐收的“密碼”。
記者 許 靜 通訊員 劉天鵬
6月,西平縣廣袤的田野上,金色麥浪涌動,頭戴草帽的農民在看護麥田,收割機的轟鳴聲在田間回蕩,一派繁忙的景象。
被稱為“豫南糧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西平,全縣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08萬畝以上。今年西平小麥收成怎樣?能不能實現“十九連豐”?6月6日,筆者來到西平縣,探尋西平小麥的豐收“密碼”。
興奮:今年又是一個好年景
小滿過后,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的種糧大戶趙嚴杰,每天都要騎著電動車往自家流轉的2200畝麥地里跑幾趟,查看小麥的生長情況,生怕耽誤了最佳收割期。
6月2日7時,趙嚴杰準時來到麥地里,隨手扯下一個麥穗,用手仔細地揉搓,用嘴輕輕一吹,小聲地數著飽滿的麥子:“5、10、15……”炙熱的陽光烘烤著成片的麥田,熱浪中夾雜著的麥香撲面而來,趙嚴杰顧不上擦掉脖頸上流淌的汗珠,激動地說:“這個穗有52粒小麥!今年又是一個好年景!”
趙嚴杰開心地從褲袋里掏出手機,打了一個電話:“老崔,趕快喊咱們從黑龍江請過來的機手,讓他們把收割機開過來,可以收割了。另外,通知一下貨車來拉小麥。”
不一會兒,6臺收割機齊刷刷地沖進了麥田。看著田里奔騰馳騁的收割機,趙嚴杰樂了:“最近幾晚上我都睡不著,天天盼著開鐮收割,現在終于放心了。”
20分鐘后,4輛12米長的卡車也緩緩駛入麥田。看著金燦燦的麥粒兒從收割機出糧口傾倒車廂里,趙嚴杰興奮得手舞足蹈:“今年使用的收割機收糧不掉粒、無損耗,實收畝產能達700公斤。”趙嚴杰坦言,因受去年秋汛影響,小麥去年11月10日左右才種上,能有這樣的好收成真是不容易。
“除了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和更可靠的機械外,小麥豐收的‘密碼’是什么?”筆者問。趙嚴杰蹲下來,凝視著麥地說:“是這片土地!”
緊張:大家拼了命地趕播種進度
智能微型氣象站、土壤墑情檢測儀、蟲情監測器、智能灌溉閘、自走式噴灌機……在老王坡現代農業示范區的3.1萬畝糧食核心區,集中連片的麥田里有很多高科技設備,這顛覆了人們對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印象。
坐在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敲敲鍵盤就能灌溉,動動鼠標就知道小麥長勢怎樣,看著屏幕、吹著空調就能了解土壤墑情如何……西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衛松說:“過去種田全憑經驗,現在有了科技的加持,可以提前對病蟲害和墑情進行介入干預,給小麥豐收注入科技力量。”
老王坡現代農業示范區地處滯洪區,地勢偏低、積水較多,再加上去年受秋汛影響,當地小麥播種受到嚴重影響。為盡可能弱化播種時間過晚的不利影響,西平縣調用了多臺大型抽水泵加緊抽水作業。“水雖然抽完了,但是農田還得繼續改造,小麥還沒種上,時間特別緊張……”站在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的智能監測辦公室,看著窗外金黃的小麥即將收割入倉,劉衛松不禁有些感慨。
“工人輪班歇、機器不能停,大家拼了命地干,就是要把農田改造好,不僅要把小麥種上,而且要把小麥管理好!”去年11月中旬,老王坡現代農業示范區3.1萬畝小麥播種完畢,劉衛松一顆揪著的心才稍稍松了下來。
經過測產,老王坡糧食核心區改造后的農田平均畝產比原來高出近300斤。劉衛松說:“建設高標準農田不是修修渠、改改田那么簡單,而是要通過智能化改造,讓生產出的糧食達到高標準、高質量。”
自信:畝產千斤麥,能賣兩千塊
筆者驅車趕到二郎鎮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恰巧碰到種糧大戶張四新正在地頭查看小麥長勢。
“這片小麥可不簡單,絕對能讓你吃驚,不信?我給你薅個麥穗數數。”張四新隨手薅下一個麥穗,仔細地數起了穗粒。
聽著張四新口中念著的數字不斷增加,筆者的眼睛也越睜越大:“你沒數錯吧?一個麥穗上有103粒小麥?”
“哈哈,數不錯!我這50畝小麥可是超高產攻堅田,前天經過測算,平均穗粒數101.7個。”張四新自豪地說:“我種了2000畝地,就跟這片超高產攻堅田一樣,都采用了寬幅精播、增施有機肥等技術,今年畝產肯定還能再提升!”
張四新的底氣從何而來?“來自高標準農田!來自科技的力量!但我最大的底氣還是黨和政府出臺的惠農政策。”張四新侃侃而談,今年平均畝產肯定超過750公斤,輕輕松松就能賣2000多元。
“老張沒吹牛,今年他種的小麥真不賴,而且就是好政策讓他吃了定心丸。”西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郭國選和農技專家陳振華循聲而來。
“小麥生長后期,縣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兩病一蟲’監測防控、‘一噴三防’統防統治。當時為了防控老張這2000多畝麥地里發生的赤霉病,我們緊急調動了1架直升機、6臺無人機來進行飛防作業,生怕影響小麥的產量。”郭國選說,農技服務送到田間地頭、惠農項目降低種糧成本、農業保險和糧食最低收購價等一系列好政策,不僅解決了種糧大戶的后顧之憂,而且讓種糧大戶更有動力,不斷刷新西平小麥平均畝產新紀錄。
今年,西平小麥豐產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當西平縣把這些關鍵點一一落實落細于108萬畝小麥生產的全過程,就成功解鎖了小麥豐產豐收的“密碼”。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