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疙瘩湯
□ 張馳原
新蔡、平輿、上蔡三縣因偏于駐馬店市域東部,如果以驛城區為中心辨識方位,口語歷來被喊為“東鄉”。這三個縣的人若出差到驛城區或市域西部的幾個縣,有時也被親切地喊為“東鄉的客”。
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這一方厚土,鄉風濃郁,民風淳樸,世世代代的東鄉人居此勞作生息,也孕育了一方美食。有葷膻佳肴,也有簡食素餐。其中,最具地域特色、最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那碗響亮中原的東鄉疙瘩湯。
東鄉疙瘩湯,屬家常飲食,制作時當地多說為拽疙瘩和扇疙瘩,其最關鍵的步驟是和面、餳面、拽和扇,這也是它與外地疙瘩面最大的不同。
和面前,先化一小勺鹽水,挖瓢面,瓤瓤地和在瓷盆里;面和好,覆滿盆底兒,蓋上濕布靜置半個時辰,然后掂著面的周邊兒往中間疊,邊疊邊用拳頭擩個幾十下,再把軟面團反過來拍平覆在盆底兒,讓它慢慢地餳……
拽疙瘩時,將面盆傾斜,下面的盆底抵住鍋檐兒,上邊的盆邊靠在胸口,雙手拽著面的兩邊抖動著往鍋里扇;餳好的面,柔軟滑膩,在雙手的扇動下變大變薄,如一張漁網罩在盛開的水花上,勺子一推,又變成了一尾尾游動的“魚”。
最后剩下雞蛋大的一小坨面,淋水,用手抓成綹,直到小坨面變成一綹綹軟彈的面筋,和著面水入鍋渾湯,撒鹽,放入調料,加入新鮮蔬菜,一鍋正宗的東鄉疙瘩湯就算成了。
講究一點的疙瘩湯,莧菜、荊芥、西紅柿、雞蛋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盛到碗里紅的紅、黃的黃、青的青,加上濃白的湯汁、筋道柔軟的面穗,食之飽腹,回味悠長。
東鄉疙瘩湯,不但溫飽胃脘、充沛體力,還隱含農事、飽含人情。
駐馬店地處中原腹地,特別是東部的幾個縣,小麥種植面積大,農事與季節對應又比較規律,俗諺自古流傳有“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一說,意思是在這幾個縣,每年青蛙冬眠蘇醒之后距離小麥收割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此時物候轉換、暖風恒定,用于拽疙瘩的面比之冬春兩季易餳好發,拽出來的疙瘩筋道軟滑、軟硬適中。加之芒種時節,恰逢麥子起鐮收割之季,這種具有自家廚房味道的家常飲食不僅寄托著豐收的期望,還成了多數東鄉人的過往追懷。
疙瘩湯作為夏季飲食,在當年沒有面條機的景況下,比用搟面杖搟面條省時省力,燒火做飯也不太受時間約制,且不怕留剩飯。喝過疙瘩湯的人都知道,在夏季涼疙瘩比熱疙瘩還要下肚。特別是男勞動力在麥地里割麥、拉麥,在麥場里攤場、碾場,勞作了大半天,回到家里捧起一大碗疙瘩湯,就著當年下來的新蒜瓣,呼嚕呼嚕喝下去,打個飽嗝,一拍肚皮:飽了。因此,說這樣的疙瘩湯“餓了止飽,累了解乏”,一點也不為過。
地道的疙瘩湯大都有家庭主婦親自上鍋。農村婦女群里一直有很多拽疙瘩的好手,每個家庭的內當家也都以能拽得一手好疙瘩引為自賞。因此,朋友之間若誰到誰家做客,問吃啥飯,很多客人就會當著女主人的面說“就吃嫂子拽的疙瘩湯”。一句話,對女主人是褒揚,也是開心。當然,這家的女主人也會把當天的疙瘩湯看作一場“浩大的工程”去認真對待,不用說,這頓疙瘩湯也更加好喝、入味。
在一代代東鄉人的味蕾記憶中,疙瘩湯既是丟棄不掉的飲食習慣,也是忘卻不了的飲食享受,其中有苦樂參半的舊往懷戀,也有斷續接替的笑料俗聞。每個村莊、每個飯局,甚至每個人,說起拽疙瘩、扇疙瘩,都能串聯起一兩則口耳相傳的鄉俚諧趣。
而要在一所散放在鄉間的農家院里,點火灶臺,炊煙生香,葡萄架下靜嘗一碗疙瘩湯,無論是一把青菜攪動瓢勺,還是雞蛋飄花碗里聞香,每一位東鄉人端起碗筷,也即喚起了本真向往和麥田記憶。
不可否認,在當今的驛城街頭或各縣城區,也有很多家掛著東鄉疙瘩湯牌匾的面食餐館,為了趕時間、圖省勁兒,他們往往是一把面穗子擱盆里用筷子一攪,再往開水鍋里一倒,這樣的疙瘩湯雖然添加了更多佐料,但因為省去了和面、餳面、拽和扇的過程,自然也缺少了東鄉疙瘩湯原有的筋道滑嫩和鄉土韻味,遇見了真正的東鄉食客,只笑笑而已。
責任編輯:張遠征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