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南:溫棚特色種植成為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駐馬店網訊(記者 鄧丹華 通訊員 李勤玲 )“老桂家的小甜瓜不僅酥脆香甜,在網上銷得好,他人也很實在,從不缺斤少量,每年我都過來進他的瓜。這次,是今年我第二次來購買了,進了200多斤,賣完了再過來買。”5月20日,在汝南縣板店鄉魏嶺村綠色食品基地,來自平輿縣后劉鄉的電商經營戶孫林林一邊忙著往車上裝瓜,一邊介紹說。
眼下,正是大棚西瓜、小甜瓜上市的季節,只見基地公路上,進瓜的大車小車來往不斷。摘瓜、裝袋、稱重、裝車、收款……雖然忙碌著,但種植戶臉上個個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孫林林說的老桂,就是種植戶桂龍民,今年72歲,宿鴨湖街道桂莊村人。2018年開春,在親戚的介紹下,他帶著老伴來到魏嶺村,加入綠紅火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了一座占地4畝的大棚,開始種植番茄瓜果。在合作社蔬菜種植專家的技術指導下,他第一季種植的番茄就收益8萬多元,嘗到承包大棚的甜頭。
“這個大棚一年可以種兩季,賣了甜瓜就種番茄,一年賺10多萬元,輕輕松松的。”桂龍民一邊給客戶稱重,一邊高興地說,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用藥,他老兩口只需要按時管理。上市季節,外地客商的車開到大棚門口,完全不用擔心銷路。
像桂龍民一樣,魏嶺村周邊已有30多家農戶通過承包溫棚種植瓜果蔬菜走上了致富路,也為村里100多名剩余勞動力找到了就業門路,同時,也吸引了縣城及外鄉喜歡種植瓜果蔬菜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溫棚瓜果蔬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據魏嶺村黨支部書記魏永紅介紹,這個綠色食品種植基地是該村村民魏永波2017年返鄉創業建的。他當年流轉土地100多畝,一次性建起了21座溫棚,注冊成立了綠紅火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合作社種植規模已發展到400多畝,擁有溫棚300多座,全部承包給喜歡種植瓜果、蔬菜的農戶種植。為保證溫棚蔬菜的質量,合作社采取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用藥、統一組織銷售的管理模式,承包戶只負責平時管理,收入扣除合作社投資的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費用后全部歸承包戶所有。
“在種植過程中,我們主要施生物菌肥,噴有機農藥,生產的蔬菜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市場熱銷,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遠銷鄭州、周口、許昌和安徽合肥等城市,年產經濟效益900多萬元。”魏永波告訴記者,等收了麥,他準備再流轉100多畝地,進一步擴大魏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規模,帶動更多的群眾靠發展特色綠色瓜果蔬菜走上致富路。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汝南是果蔬種植大縣,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設施蔬菜已在該縣推廣,尤其是三門閘鄉(現三門閘街道)的葡萄、大蔥,三里店鄉宋莊(現宿鴨湖街道)的大棚蔬菜等都是響當當的名片。近年來,該縣在扛穩糧食重任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優質番茄、桃梨為主導的瓜果蔬菜產業發展。目前,全縣僅優質蔬菜常年復種面積就穩定在25萬畝左右,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分別達1.3萬座、2.2萬座,年產量達114萬噸,年產值達25億元以上,該產業已成為推動該縣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和品牌產業,并形成顯著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責任編輯:鄧丹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