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我的父親母親(宋艷)
摘要:生活條件好了,“瓢面見真情”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父母和父母那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好品性卻與我們同在,而我們也會教會我們的孩子做好這一滴水,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我出生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父母一輩子沒走出過農村,沒有見過大世面,有著農村人老實厚道、勤勞善良、堅忍不拔的品性。
記憶中的父親總是一身藍色中山裝,洗得發白,卻永遠干凈整潔。“人勤地不懶”是父母家訓中的第一要義。父母沒有上過學,卻知道“要收獲,就要耕耘”的道理。他們總說,人窮志不短,只要勤快、肯干,就會有好日子。每天天不亮,父親就扛起鋤頭下了地,除草、松土、施肥,樣樣不落,無論哪個季節,長勢總是那片地里最好的,而產量也從未辜負父親勤勞的雙手。在我們的印象里,父親總是老黃牛一樣地辛苦勞作著,似乎有著無限的能量。而父親卻從未在我們面前叫過苦,喊過累。他總說:“人啊,干啥都得干好。”父親就這樣用六畝三分地的高產量和每天四十個麻袋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是父親用他勤勞不抱怨的本性教會了我們面對生活要有勇氣和力量。
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然而紅薯依然是餐桌上的家常便飯,吃久了難免讓人心生厭惡,覺得遠沒有白米細面做出來的飯有味道。那時的白面饅頭做出來是需要好多工序的:打水、淘洗、晾曬、翻擇,然后用架子車拉到幾里外的磨面坊經過至少兩遍的打磨,那些承載著全家人希望、承擔著全家人溫飽使命的麥粒才能成為口中食、盤中餐。至于那些麥子是如何經過胚種、孕育、拔草、施肥、打藥,又是怎樣經過一場場收割、打場的“戰役”后才顆粒歸倉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在父母的勞作中一天天長大,是父母教會了我如何做生活的強者,讓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養成了不折不撓、精益求精、樂觀向上的態度。
父親是個善良的人,秉性溫和淳樸,為人厚道。即便生活也是時常捉襟見肘,可父母還是對親戚鄰居慷慨大方,小到一瓢面,大到一袋種,甚至一年吃不上幾回的“雞肉粉條”“油餅糖糕”也會在給這家送點、給那家嘗點中所剩無幾。記憶中家里還經常收留流浪漢,爸媽從未嫌棄過他們,還會把不穿的衣服給他們穿,給他們打掃地鋪,直至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離開。那些住久了的,走之后爸媽還會好一陣念叨,似乎他們就是家里的一員。“老宋”,這是同村人對父母的稱呼。提到“老宋”,至今還有很多老鄉舊鄰說:“那可是個好人!”
農村人靠地吃飯。我印象中一次農忙收種能綿延一個多月,每年一聽到“擦擦”的磨鐮聲,我就知道,這場硬仗又來了。我們這些小孩子還好,無非是揀個麥穗、看個場。要是碰到需要上垛、押車的活,那倒是有無限趣味了。只是太陽那么大,那么毒烈,曬得人臉上生疼。麥忙季節最怕的就是變天,這邊剛攤開麥子,那邊就陰云密布,一會兒雷雨交加,搞不好,整場麥子都會打水漂。所以,如果碰到這種緊急情況,鄰居們大多會互相幫忙。然而我前面那家子,我分明看他薅過我們家的大蔥,也見到過他家小腳老太太去我家過道門后邊“撿”過柴火。我曾大聲告知過父母,可父親似乎忘卻了,還是經常拿我們家的東西送給他們。我曾經很不理解,但父親總說“自家地里長的,不值錢,他家孩子多。”最可氣的是,那年我家和他家一起“起場”,本來陽光燦爛的天忽然發起了神經,毫無預兆地下個暢快淋漓。父母命令我們全家丟下自家還沒有蓋好的麥垛就去幫他們了,以至于我們費了好幾個工,才把自家那垛麥子曬干。“誰家沒個難事。”大字不識的父母用他們的行動告訴了我們最樸素的道理。
“家興出孝子,家敗出逆子。一個人,如果不孝順,就是大逆不道”。這是父母教給我們的道理。這句話,猶如一條人生格言,時常警醒鞭策著我,讓我明白:一個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孝為先!小時候的記憶大多忘卻,但唯獨這些場景記憶猶新:爺爺生病時,爸爸小心伺候,端屎端尿。奶奶患了老年癡呆,經常尿褲子,還動不動發脾氣,說胡話,甚至罵人。而媽像哄小孩一樣地伺候她,從不還口。聽鄰居說,奶奶去世時,面色依然紅潤,表情沒有痛苦,像睡著了一樣。
時隔多年,這些畫面依然清晰地出現在我的腦海里,以至于我們姊妹三人出嫁后也都是街道里的“星級文明戶”“好媳婦”。每次我們只要稍微流露出一點對婆家的抱怨時,媽總是點著我們的頭說:“你們呀,記住啊,婆婆也是媽!”我想,現在我們各自的家庭之所以其樂融融,與一個人的家教有關。
這就是我的父母,其貌不揚,樸實無華,平凡的就像一滴水。然而,他們卻用一滴水的純潔給予了我們最原始的澄澈,教會了我們真善美,也教給了我們在生活中的立身之道,賦予我們在漫長的人世間前行時足夠多的智慧與力量。
現在,父親離開人世已十多年了,姐弟四人中年齡最小的我也已經到了中年。生活條件好了,“瓢面見真情”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父母和父母那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好品性卻與我們同在,而我們也會教會我們的孩子做好這一滴水,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韓集中學)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