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課不能淪為“家長作業”
摘要:勞動教育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更加強調柔性的引導而非剛性的約束,鼓勵家長和孩子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定位,自主選擇在何種時機、何種場所體驗怎樣的勞動內容,讓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不由自主地愛上勞動、鉆研勞動、享受勞動。
評論員 吳燏函
從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煮飯做菜、種花養禽、收拾整理……中小學學生們有望放下一段時間的筆和電腦,轉而拿起鍋鏟、抹布和澆水壺。
消息一出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有的認為學點生活技能挺好的,不僅勞逸結合,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自力更生能力,還有益于扭轉“學習文化知識比勞動實踐更重要”的社會風氣。但更多的卻是呼吁“請在學校完成,不要回家讓家長做”,并擔心該政策真正落地后變了味、走了樣,勞動教育淪為形式主義的擺拍、小作文、朋友圈打卡等。
長遠來看,勞動課可以給孩子今后的成長和生活帶來更多幸福的可能性,甚至會成為孩子受益終生的財富。但這樣的好事更需要在實施環節把握好分寸,不要太僵化,以免給學生和家長帶來壓力和焦慮。我們需要看到,很多家長在應付工作和生活時已經焦頭爛額、左支右絀,如果不能體諒這一點,存在對抗情緒的家長與學校、老師之間的矛盾只會更加深刻,育兒端的重重加碼也會越來越打消適齡夫婦的二胎、三胎計劃。對于孩子來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過去幾十年學校教育過分強調“智性教育”所產生的不良后果之一,但現在也不能矯枉過正,理想的情況是:對勞動的要求“加”一點,對課本的要求也就“減”一點。
其次,勞動課不能只“活”在課程表上,經常因為“勞動課老師生病了”而缺席,也萬萬不能流于表面,成為變相的“家長作業”。勞動教育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更加強調柔性的引導而非剛性的約束,鼓勵家長和孩子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定位,自主選擇在何種時機、何種場所體驗怎樣的勞動內容,讓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不由自主地愛上勞動、鉆研勞動、享受勞動。而一旦勞動教育成為升學、評優等的參考依據,就難免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背道而馳。
總而言之,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實施的時候需要多點巧思和人情味,爭取讓每一次改變都成為教育更上一層樓的契機,促成學校、家長、孩子多贏的局面!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