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良疇織錦繡
摘要:西平縣堅持良田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小麥玉米輪作定位試驗、土壤保育和安全高效施肥試驗等技術10余項,全縣小麥、玉米等良種覆蓋率10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8%。
科技賦能、龍頭帶動、產業牽引,西平縣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
沃野良疇織錦繡
全媒體記者 許偉
惠風和暢,綠滿中原。洪汝河流水潺潺,堤柳如煙,微風拂過,花香混合著泥土的芬芳撲鼻而來。西出伏牛,東入淮河,蜿蜒百里的洪汝河九曲十八彎,在平原大地勾勒鄉村版圖,成為天中大地揮之不去的鄉愁。借助河水的千年滋養,洪汝河兩岸沃野平川,良疇百里,一派勃勃生機。從空中俯瞰,洪汝河百轉千回,沃野良疇欣欣向榮,猶如一幅春意山水畫卷。
海棠花盛開、游客醉徜徉是西平的詩意綻放;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是西平的豐收在望。近年來,西平縣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建設高標準農田,全面運用農業科技,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交出了出彩答卷: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210萬畝,全縣糧食2021年總產達96.1萬噸,先后10多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西平小麥”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稱號,榮登全國名優特農產品名錄。
黨政同責,體系健全。近年來,西平縣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列入年度考核目標,持續強化扛穩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意識,構建了“黨政同責、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責任體系。成立了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糧食生產指揮部,下設糧食生產綜合組等4個專業組,統籌協調、專班推進,及時解決糧食生產中的“堵點”和“難點”問題。縣農業農村、財政、水利、鄉村振興、電力、氣象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合力推進,出臺了《西平縣糧食生產實施意見》等文件,確保了全縣糧食生產目標明確、任務具體、責任清晰、推進有序。
落實政策,施惠于民。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推進器”。2021年,西平縣嚴格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發放農機深松整地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各項涉農補貼款1.7億元,認真落實糧食最低收購政策,切實保護農民群眾種糧利益,提升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積極開展種糧大鄉、種糧大村、種糧大戶和高產典型示范評比,最高獎勵10萬元,調動群眾種糧積極性。每年從糧食生產先進縣獎勵金中拿出500萬元,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發展,同時安排不低于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科技賦能,效益驅動。西平縣建立“區域站+技術人員+經營主體+農戶”技術服務模式,落實技術承包責任制、包村人員公示制,每個農業技術員分包3至7個行政村,并聘請省市縣農業技術員75人,長年駐村蹲點,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做到技術人員到戶、技術要領到人、技術措施到田。該縣建成區域農技站15個,2021年,該縣二郎區域農技站培育的豫農908小麥百畝示范方平均畝產758.7公斤。西平縣堅持良田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小麥玉米輪作定位試驗、土壤保育和安全高效施肥試驗等技術10余項,全縣小麥、玉米等良種覆蓋率10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8%。高性能、多功能的農業機械提升了該縣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8.6%。同時,針對制約糧食持續增產的技術難題,該縣配合省農科院、河南農大等農業科技力量,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集成示范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小麥“一噴三防”等先進實用技術,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主體培育,規模經營。近年來,西平縣注重加強土地管理流轉和服務,促進了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縣實現土地流轉38萬畝,托管1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110萬畝的46.4%。圍繞糧食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西平縣大力培育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民合作社2694家、家庭農場1394家;示范合作社173家,其中市級以上82家;示范家庭農場112家,其中市級以上33家。該縣采取“政銀擔”等方式,累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4億元,切實解決融資難題。
打造良田,示范帶動。西平縣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3萬畝,守牢糧食增產根基,狠抓集中連片農業開發,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主產區,確保了穩產高產。西平縣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11.3億元,建成高標準糧田85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1億公斤,被評為全省高標準糧田提升示范縣。以老王坡1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引領,與河南水投合作,采取投融資、建設、管護、運營一體化模式,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了全縣數字化農業、智慧農業發展,努力打造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園。
產業牽引,延鏈補鏈。西平縣積極優化布局延伸產業鏈,大力實施綠色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優質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科學合理布局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體系,實現了規模優勢向產業優勢、生產優勢向效益優勢的轉變。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依托金馬、仁和、老王坡等5家種子企業,年繁種面積10萬畝以上。培植壯大糧食加工企業,發展小麥、玉米加工企業126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1家,提高了糧食生產的產業化程度,推動了全縣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訂單合同、流轉聘用、服務協作等利益聯結模式,建立了龍頭企業與用戶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企業利益、農民利益、集體收入共享。
萬物長,農事忙。沃野織錦繡,阡陌醉春風,做明媚春光里的耕耘者,讓腳下的土地煥發新的生機,一幅春意山水畫卷在洪河兩岸正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