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冢廟——兩千年前的歷史印記
摘要:第三次重修是1998年5月,李屯村群眾自發捐款捐物重修一座簡易的廟宇。而狗冢廟的傳說作為王莽攆劉秀傳說的一部分,最早是以口頭民間故事的形式傳承下來的,然而忠狗救主的背后有著別樣的文化意義。八公苦苦等待,等待著人世間那份人狗情未了情。
文/圖 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遂平縣和興鎮李屯村建于高崗之上的狗冢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祭狗的廟宇,廟內供奉著一個白狗塑像。塑像是誰人所立?為何而立?
最美人間四月天。
《詩·大雅·旱麓》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這里的鳶指的是鷹的一種,而狗冢廟內盛開的紫色的鳶尾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更加沉靜而美麗。這些花榮榮枯枯,陪伴著傳說中的那條忠貞不二的白狗,走過了千年時光,依然在人們的記憶中清晰而感人。
狗冢廟遺址介紹。
拾級而上,一座座斑駁的碑上碑文隱約可見,關于這條狗的故事顯得更加神秘而又令人遐想。
白狗救主——一個流傳兩千年的傳說
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在腳下這片土地上不知道傳播了很多年。其中,白狗救主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更是家喻戶曉。
狗冢廟建于東漢初年,距今已有兩千年。
兩千年的時光,李屯村是否還是當年的那個村莊不得而知,關于這座為忠犬而立的廟卻顯得撲朔迷離。
古往今來,關于忠犬的記載不勝枚舉。其中,鄧世昌和他的忠犬“太陽”的故事尤為感人。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戰役中,“致遠”艦被擊沉,管帶鄧世昌跳海殉國,成為被國人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他的愛犬“太陽”在那天也跟著鄧世昌一起殉國了。人們打撈起鄧世昌的尸體時,發現“太陽”緊緊咬著他的辮子至死都不肯松開。
同樣,狗冢廟里的這條白狗,也是因救主而受到后人的頂禮膜拜。據《漢書》記載,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后實行苛政,以至于天下大亂,全國各地義軍起義此起彼伏。皇位還沒有坐穩,王莽便馬不停蹄抽調軍隊對義軍開始鎮壓。公元22年,劉秀帶上母親率領一支義軍在舞陽地區與王莽前來鎮壓的軍隊展開遭遇戰,最終因寡不敵眾,被迫逃向上蔡縣無量寺一帶。劉秀的母親又驚又嚇,病死在無量寺。悲痛萬分的劉秀不得已匆忙將亡母就地安葬,然后繼續逃離。
劉秀在短兵相接中英勇殺敵,終因力量懸殊,最后他一人沖出重圍,尾隨他的還有那條白色愛犬。劉秀來到李屯村附近,那里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滿眼盡是蘆葦蕩。劉秀鉆入蘆葦蕩中躲避追兵。天色已晚,加上又累又餓,劉秀竟然在蘆葦蕩中沉沉入睡。王莽遍尋不著于是下令火燒蘆葦蕩,企圖把劉秀燒死。劉秀一覺醒來,眼前的一幕觸目驚心,大片的焦土陰森可怖,獨獨他身邊的蘆葦橫七豎八倒在地上,蘆葦上沾滿水滴。這時,他突然發現有一條濕淋淋的白狗躺在自己的身邊一動也不動。劉秀恍然大悟,是這條義犬救了自己的性命。原來,白狗為了救主,跑到河里全身沾滿水后來回在蘆葦上打滾,最終把劉秀周圍的蘆葦上都沾滿泥水,自己卻因勞累而亡。劉秀當即將白狗就地埋葬,并暗自許愿,一旦自己東山再起,必將為白狗設廟以示紀念。
狗冢廟前的碑林。
劉秀定鼎天下之后,于東漢初年調動數千民工,斥巨資為白狗修建氣勢宏偉的廟宇。該廟占地21000平方米,取名狗冢廟。清乾隆、嘉慶年間曾兩度重修。現存于李屯村的狗冢廟有清代石碑三塊,一塊為大清乾隆《重修狗冢廟》廣生祠石碑,碑載:“古從東漢為之……遂平縣東北三十里許,有狗冢廟者,更推起由來,知濕水沾草之說。”另一塊為《重修狗冢廟廣生殿神祠》石碑,碑記:“昔先王以神道設教殿宇。遍及天下……從此起距遂平縣東北離城三十里許。古有狗冢廟……創之初建自東漢光武皇帝始然……”還有一塊石碑為大清同治年重修狗冢廟石碑,碑文不清。
生生不息——屢次翻修見證歷史
“乾坤有義氣,人物咸畀之;分誼一相屬,終古莫能移。須眉時翻蔽,物蠢偏能持;每嘆跡莫考,厥冢乃在斯。”《重修汝寧府志》中的這首詩,慷慨悲歌,既有對忠犬的敬佩之情,又有對時事的共情。
據《遂平縣志》記載,狗冢廟冢大殿供玉皇大帝泥塑,泥塑下塑一犬,蹲式,首仰天。
李屯狗冢廟重修三次。第一次是大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有兩面石碑記載為證。大清嘉慶二十一年次、丙子,蒲月瀚吉旦敬立。碑面記載裝修廟宇諸君捐助銀兩及當時狀況。
第二次是大清乾隆四十八年葳次,癸卯冬日廟會會首吳世瑞及山立、吳世福、吳超、住持袁德修等收集資金修復,廟容建百子圖。
1928年,李漠齋、孟兆彥等共產黨人為了籌辦學校,建農民運動講習所,將狗冢廟扒掉建了張店學校。1968年公社修磚渣路,各家各戶都分有磚渣任務,各大隊群眾都到此扒磚渣,使埋在地下的磚瓦被扒走。1975年洪水過后,為了建房,李屯村群眾在廟宇冢上建磚窯兩座,致使冢土被挖掉許多。
1998年3月,狗冢廟遺址被遂平縣人民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次重修是1998年5月,李屯村群眾自發捐款捐物重修一座簡易的廟宇。
李屯村狗冢廟是我國唯一祭狗的廟宇。近年來,狗冢廟受到省、市、縣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
2007年2月,王莽攆劉秀的傳說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后人承辦狗冢廟會的紀念碑刻。
而狗冢廟的傳說作為王莽攆劉秀傳說的一部分,最早是以口頭民間故事的形式傳承下來的,然而忠狗救主的背后有著別樣的文化意義。
為狗立傳——背后的文化意義非凡
在中外電影史上,關于狗的題材層出不窮,每一個故事都催人淚下,淚濕沾巾。其中《忠犬八公》人氣較高的一部電影。
故事內容大致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教授和八公不期而遇,從此結下了長達十幾年的緣分。盡管后10年他們陰陽相隔,但對于八公而言,教授是他的主人,是給他第二次生命的恩人,更是它的全部。風雨無阻,月臺上翹首期待主人的畫面一度成為風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許多當地的百姓。
教授去世后,八公在月臺上的每一次無疾而終的期盼,再也盼不來主人的如期而至,然而八公內心深處有一個執念,那就是在回憶主人的恩情中一天天度過,直到在另一個世界里相會。
忠誠,有很多含義:盡心盡力、忠貞不渝、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生命終歸有老去的那一天。教授心臟病突發去世帶給家人和八公無盡的悲傷。八公苦苦等待,等待著人世間那份人狗情未了情。這個故事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感悟。
《多哥》中那條名為多哥的領頭犬更加刷新人們對狗的認知。1925年,為拯救阿拉斯加的孩子們的生命,20名雪橇手和150只雪橇犬往返1085公里運送血清。多哥是挪威雪橇高手昂哈德·瑟帕拉的一只領頭犬,因機智、卓越的領導力和敏銳的嗅覺備受稱贊。瑟帕拉被委任傳送這場接力中最危險的一段,平均氣溫零下30攝氏度,最危險路段零下65攝氏度,而且要頂著七級以上的強風。途中,瑟帕拉與多哥躲過掉落懸崖的危機,跨越冰面不斷開裂的冰河。最終,在多哥和其他雪橇犬的全力配合下,它們跑完了425公里的這段最艱難路程,最終出色完成了任務。
無論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中的看家之犬,還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平常意境,人們的生活中從古至今都有狗的存在,它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的忠誠、不離不棄,都伴隨著歷史的煙云不是被遺忘而是越發清晰。
李屯村狗冢廟的文化元素有著別樣的意義,需要當代去挖掘其內涵與意義,人與動物相伴相生不離不棄的感人故事,也一定能成為當地傳統文化中的一抹亮色,拂去歷史的煙云,迎來文化的新生。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