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墨斗(鄒國華)
摘要:木材要從哪里鋸開,父親就把墨斗拿出來,在墨斗里填上棉花,倒入墨汁,然后就喊:“華兒,來拉線。”
荀子《勸學》篇云:“木受繩則直”,是說木材在用墨線量過后就可取直,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傳說木工的祖師爺魯班發明了墨斗,墨斗中染墨的繩子按木工的要求在木材的兩端拉直,然后提起中間部分松開,繩子上的墨汁就會在木材上繃出一條直線,順著直線就能用鋸子把木材鋸成直的木板或木條,因為父親是名木工,我家里就有這樣一只墨斗。
我家那個墨斗大約有10多厘米長,設計精巧,制作精致,不知道是什么木材做的,通體是黑色。墨斗前端是個圓形的小木斗,里面放棉花盛墨汁,后端兩壁中間是一個小木輪,上面纏著墨繩,輪外面有一個把手,是用來絞動墨繩的。
拉墨繩雖然是個很簡單的活兒,對于當時五六歲的我來說卻是一項很莊嚴的事兒,因為那是給全莊的人做家具。拉墨繩是做家具的基礎性工作,我既感覺莊嚴神圣,又感覺責任重大,生怕有絲毫閃失。開始拉墨繩時,由于沒經驗,手的力氣又小,或是注意力不夠集中,父親一拉墨繩,墨繩就從我手中拉脫了。當時真的是誠惶誠恐,覺得自己的失誤不可原諒。好在父親并沒有責備我,還教我把墨繩纏在手指上,緊緊按在固定的點上不要動,全神貫注,適度用力。果然,按父親教的方法,以后再拉墨繩,都能繃出一條完美的直線。
墨斗過去是木工必備的工具。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民已經懂得和熟練運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幾何原理,發明了墨斗這種實用的工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墨斗在中國人民生產生活中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70年代的中國農村還相當貧困,家家戶戶都買不起家具,各家用的床、柜和桌凳都是用自家宅基地上的樹木做的。我父親就是當時我們莊上的木工,他每天都在忙碌著,把左鄰右舍拉來的木材變成各種家具。我五六歲時便成了父親的幫手,每天的任務就是幫他拉墨斗的繩子。木材要從哪里鋸開,父親就把墨斗拿出來,在墨斗里填上棉花,倒入墨汁,然后就喊:“華兒,來拉線。”等我跑過去時,他便把墨斗一端的繩子遞給我,讓我用手緊緊按在木材一端要鋸開的位置,然后他拿著墨斗拉著繩子到木材的另一端,把墨線拉緊固定好后,便從中間提起墨線,手忽然一松,“啪”的一聲,一條直直的墨線便印在了木材上。關于墨斗的記憶讓我在懵懂中學會了做事既要講方法,又要認真負責的習慣,也初步明白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至今,我仍對家里的墨斗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在潛移默化中,它成了我人生勇往直前、直而不蔓的標尺。
隨著科技的進步,墨斗在今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我父親那個老墨斗我卻并未舍得丟棄,它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已留下了以身率直的印象,多少歪樹彎木就繩而直,都是它的功勞。今天它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就是希望在給孩子們講解它的功用時,繼續傳承它以己正人的精神。
(作者單位:正陽縣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