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 我的曲折新聞寫作路(劉亞宇)
摘要:通過寫新聞報道也拓寬了我發展種植的信息,一次我從《河南農民報》上看到《介紹兩個西瓜新品種》的消息后,我從新蔡縣西瓜研究協會購買了8155品種西瓜種子,種植了3畝地膜覆蓋西瓜,通過精心種植與管理,當年西瓜獲得大豐收,畝產7000多斤,收入超千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再也坐不住了,我要用手中的筆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在農村生根開花、結出的果實宣傳報道出來。從此,我走上了曲折的新聞寫作路。
開始寫新聞報道時,生活條件很艱苦,我住的是二間土坯房子,上蓋是麥秸稈。麥秸稈經雨淋日曬,易生小蟲子,當時村里人散養的雞飛到屋頂上用爪子把麥秸稈抓的亂七八糟,遇到下雨天,外邊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外邊雨停了屋內還在下。我在屋內寫稿子,一上午就得挪好幾個地方,弄不好稿紙還會被雨水打濕。當時我走上新聞寫作路遇到了的三難:一是采訪難。我不是專業記者,采訪不受歡迎,遭白眼。二是送稿難。我家離新蔡縣城13公里,當時從我家到縣城沒硬化公路又不通公交,也沒交通工具,每次去縣城送稿件都是步行。天不明就起床動身走,到縣廣播站、縣委新聞通訊組送了稿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往國家、省、市等新聞單位郵寄稿件所需的郵費是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所用稿紙也是靠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買的。所用的釆訪本,是用大張白紙裁成16開用針線縫成的本子。三是采用難。當時缺乏寫作技巧,加上新聞單位少,路子太窄,不像現在有許多網站,往往是寫10余篇偶爾會釆用1篇。
為了讓自己所寫的稿件能被釆用,我到處尋找書、報、雜志閱讀,記得第一次到新蔡縣委通訊組尋找書、報、雜志,縣委通訊組組長楊俊山一次贈給我10多冊《河南日報通訊》。在楊俊山老師的安棑下,我參加了市、縣舉辦的新聞函授培訓班。通過各位老師的精心指導和新聞培訓班的培訓,我的新聞寫作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一篇處女作《人人都夸俺是女能人》在河南電臺播出,緊接著,《王志清搞竹編年收入上萬元》的報道被《河南科技報》釆用。從此,當地人有啥新鮮事就找我訴說,采訪也容易多了,也更加堅定了新聞寫作的信心和決心。通過寫新聞報道也拓寬了我發展種植的信息,一次我從《河南農民報》上看到《介紹兩個西瓜新品種》的消息后,我從新蔡縣西瓜研究協會購買了8155品種西瓜種子,種植了3畝地膜覆蓋西瓜,通過精心種植與管理,當年西瓜獲得大豐收,畝產7000多斤,收入超千元。于是,我在寫好新聞報道的同時兼顧農技推廣,指導本村和周圍村莊村民科學種田。收入逐年提高,我又購買了自行車。有了自行車,加上我家門口修通了新蔡至正陽的柏油馬路,進縣城送稿可方便多了。寫出的稿件質量提高了,發稿也多了,每年在國家、省、市、縣等新聞單位發稿300篇左右。
1998年,我被鄉政府聘為專職新聞報道員。這一年,我往《駐馬店日報》發稿可使用傳真了。再后來,發稿直接用電腦,手指一點可發給任何一家新聞單位。再后來,交通工具由自行車變為了電動車,加上四通八達的硬化公路,采訪和進縣城辦事更方便了。近日,我辦了免費老年公交卡,在家門口坐上車可免費到達本縣任何想去的地方。
新聞寫作也成就了我,我被推薦連續七屆擔任新蔡縣政協委員、兩屆新蔡縣人大代表。如今我住的是樓房,寫稿遇到下雨天再也不需挪幾個地方了。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陳店鎮劉港涯村)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