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丨又是一年麥收時(郟俊青)
摘要:笑聲中,大嬸蹬上麥草垛尖,孩子在綿軟的麥草上打滾,男人一锨锨揚麥…… 我最喜歡看父親揚麥,只見他瞅準一陣風,迅速鏟起一木锨麥粒和麥糠的混合物,兩個胳膊用力向斜上方一舉,麥糠隨風飄向一邊,而麥粒嘩啦啦掉在地上,四處迸濺,落在我的腳上,癢癢的。
大哥從豫南老家打來電話,說今年的小麥長勢不錯,又是一個豐收年。放下電話,我的思緒回到了30多年前……
小時候,每逢這個季節,父親提前到集市上,把鐮刀、掃帚、木锨等麥收用的農具買回家。接著,開始“造場”。父親在一塊長方形的自留地上,用耙子把土劃松,潑上水,撒上一層麥糠后,再趕著牲口拉上石磙把場面碾平,轉眼間,一個干凈、寬敞、平整的場面便呈現在面前。
農諺說:麥熟一晌,蠶老一時。昨天還呈綠色的麥稈,今天便一片金黃。一望無際的麥田,像氣勢恢宏的騎兵方陣。麥稈齊刷刷,麥穗撲棱棱,在陽光的普照下,田野成了金色的海洋,清風吹過,到處彌漫著麥子的清香……
父母親天不亮便起床,叫醒還在熟睡中的兩個哥哥,拉起架子車,拿起鐮刀下地割麥。田野里,到處都是忙碌割麥的鄉親們,他們頭戴草帽、肩搭毛巾,男人大都敞開懷,年輕小伙都光脊背,紫紅色的肌膚浸滿汗水,他們彎著腰,不抬頭,左手攬麥,右手揮鐮,不停地往前割,滿地都是刷刷的響聲。汗流浹背的鄉親們累了直起腰來擦擦汗,回頭看著身后成捆成捆的麥子,滿心歡喜,疲憊一掃而光,稍事休息后,又開始揮舞鋒利的鐮刀……
我在家中年齡最小,父母親舍不得我干收麥的重活,我的主要任務是燒水、送飯。每到半晌午,我都會掂著水壺,帶著母親新蒸的饅頭、煮的咸鴨蛋……全家人坐在田間地頭休息,一起享用簡單而可口的午餐,午餐過后,父親還會點上一根煙抽著,靜靜看著麥堆,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那種畫面溫馨而甜蜜!
收麥忙,打場更忙。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牲口拉著一個石磙,石磙后面又拉一扇烙石,石磙的吱吱聲、烙石的摩擦聲、趕牲口的吆喝聲、馬匹的響鼻聲,加上一聲聲鞭子響,匯聚成特有的農忙交響樂……打場、翻場、揚場,處處是人聲鼎沸、歡聲笑語。東家向西家借把木锨,西家到東家場上拿把叉子,無須打招呼,只要對方的農具閑著,你只管拿來用。笑聲中,大嬸蹬上麥草垛尖,孩子在綿軟的麥草上打滾,男人一锨锨揚麥……
我最喜歡看父親揚麥,只見他瞅準一陣風,迅速鏟起一木锨麥粒和麥糠的混合物,兩個胳膊用力向斜上方一舉,麥糠隨風飄向一邊,而麥粒嘩啦啦掉在地上,四處迸濺,落在我的腳上,癢癢的。有時,父親會停下來,手里抓著一把麥粒,認真地看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因為這些麥粒里,有我和哥哥的學費,還有一家人的口糧啊!
如今的麥收早已今非昔比,大型收割機開進麥田,一畝麥子十幾分鐘,麥粒裝進袋子,麥稈吐進麥地。當年那一個個勞動場面、一幕幕農忙場景已成為永恒而經典的回憶!我愛那片生我養我的黃土地,更愛那里勤勞、淳樸、善良的鄉親們!
(作者單位:深圳市人才流動中心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