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正陽走向國際的新名片
摘要:發揮中國花生和植物油品牌集群作用,擴大“正陽花生”品牌影響力,實現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200億元、花生產業綜合收入達500億元的目標。
記者 李玉榮
在花生產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可見正陽花生產業的知名效應已飛出駐馬店、飛出河南、走向全國,跨越千山萬水,漂洋過海享譽全球。
近年來,正陽縣花生產業呈現迅猛發展勢頭,24年蟬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常年花生種植面積170萬畝以上,占全省花生種植面積的10.3%,產量54萬噸,14億中國人每人每年可以品嘗到0.8斤正陽花生。正陽縣有85%農民從事花生的生產、加工、經營,被譽為“中國花生之都”。2021年,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124.35億元,花生產業綜合收入達320億元,實現品牌價值、產業產值“雙百億”目標。作為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全國首批、唯一以花生為主導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雙園區,正陽準確定位,深耕花生優勢產業,科技引領、園區示范、創新驅動、數字賦能,使花生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全產業鏈”,實現了從1.0時代到3.0時代的轉型升級蝶變。
科技引領 花生產業煥發新活力
正陽縣地處豫南,人口86萬,耕地220萬畝,農村人均耕地3.4畝,是河南省人均耕地最多的縣,擁有花生、生豬、小麥三張“國字號”名片。正陽有打造“國際農都”出類拔萃的優勢和過硬條件。
2012年以前,正陽花生種植是“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大而沒有品牌”。為讓傳統產業賦能升級,實現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正陽縣快速“變軌超車”,下好產業振興先手棋,打好“國際農都”主動仗。圍繞姓農、立農、興農的花生產業,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中國花生首席專家張新友等6個花生體系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在正陽成立首個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立1個院士工作站、5個博士工作站。先后承辦國際花生產業發展大會、全國花生產業論壇等8個全國性大會,為正陽花生產業發展開具良方。
該縣按照科學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通過與中國花生首席專家張新友院士團隊和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合作,轉化花生產業科技成果73項,培育、研發、推廣花生新品種16個,研究探索高出地面13厘米起壟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高產高效無公害栽培集成技術,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栽培、統一技術、統一供肥、統一管理、統一回收的“六統一”模式,大幅度提高花生的質量和單產水平,被國家、省花生專家稱為“正陽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正陽被農業農村部批準為河南省唯一花生良種繁育基地和60萬畝全國最大的(花生、小麥)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目前,正陽花生產量和效益均居全國第一。
園區示范 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7年,正陽縣搶抓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機遇,圍繞“以農為本”建園宗旨,成功創建了全國唯一以花生為主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使花生種植從田間地頭到加工車間,從一家一戶到產業集聚,從線下買賣到互聯網+,從“一產獨大”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該縣出臺政策,對園區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建設用地4000多畝,破解土地難題。創新投融資方式,借力“四兩撥千斤”撬動社會資金63.2億元投入產業園建設,同時,7家商業銀行為產業集聚區內的131家企業累計貸款11.6億元。
花生產業園的創建讓花生產業實現“新高度”。育出了國內一流的花生標準化生產基地、高度集群的花生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地、花生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四個基地”;建成了花生良種繁育中心、花生加工研發中心、花生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花生產業雙創孵化中心、花生產品電商物流中心、全球最大的花生文化展覽展示傳播中心“六個中心”。園區內不但建設了12萬多畝的高標準良田、王大塘萬畝高油酸花生基地,還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智慧農業“五大工程”項目,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及原產地可追溯的目標。
花生產業園的創建吸引了君樂寶、魯花、牧原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正陽,抱團發展,園區內花生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達40家。全縣形成了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龍頭的特優一產,以魯花、君樂寶等為龍頭的強勁二產,以正陽渤海花生交易中心、正陽電商服務中心等為載體的新興三產,催生了正陽縣代興種業、邦農種業等一批大型花生育種企業,培訓了上萬名新型職業農民。
很多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搖身一變成為產業工人,實現土地流轉金和月工資雙收入。正陽花生產業發展風生水起。
花生產業園的創建吸引了3家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落戶正陽,園區內聚集了6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5家省級示范合作社、83家市級示范合作社,還有一大批縣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遍布全縣鄉村的從事花生產業的種植大戶、新型經營主體和加工企業、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家庭工廠等達3000多家,加工產值預計達100多億元。正陽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周邊縣市種植花生超過1600萬畝。
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正陽創造了在全國叫得響的新模式、新經驗、新速度,特別是花生全產業鏈扶貧模式,作為全國產業扶貧優秀案例,連續3年在北京會議中心作經驗介紹。正陽以花生為主導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全國唯一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創新驅動 推動全產業鏈深度融合
該縣圍繞花生全程機械化出臺扶持政策,先后投入2億多元,支持本土企業自主研發及與科研院所合作生產花生機械。在全縣建立3個農業機械制造產業園區,花生機械生產企業達38家,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24項,年產各種花生機械6萬多臺,出口到東南亞、南蘇丹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該縣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正積極打造機械制造百億級產業集群。
圍繞花生“吃干榨凈”等全資源化利用,依托每年花生種植產生約50萬噸秸稈,大力發展奶牛、肉牛、肉羊養殖業及秸稈飼料加工業。目前,奶牛、肉牛、肉羊年存欄分別在1.5萬頭、10萬頭、50萬只以上,培育了樂源牧業等一批大型養殖企業,每年生產數萬噸牛奶、牛羊肉等高品質、高價值畜產品。引導花生秸稈收儲加工企業成立8個行業協會,采取分散收集、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每年通過協會收集花生秸稈約40萬噸,占全縣花生秸稈收集量的80%以上,年銷售花生秸稈飼料35萬噸,產值3.5億元。
同時,以花生葉為原料開發花生養生茶,以花生殼為原料開發養生枕頭,利用花生殼發展食用菌大棚200余座,帶動20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ㄉC合利用率達100%。
花生米、花生油、花生炒貨、花生蛋白、花生奶、生物制燃料,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正陽花生效益倍增。研發的200多個以花生為食材的佳品,形成了具有正陽地方特色的“花生宴”,正陽也因此榮獲“中國花生美食之鄉”稱號。
數字賦能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正陽花生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2012年以前,政府引導農民種植達100萬畝以上,是花生種植第一大縣,1.0時代;2012年至2020年,通過改良品種、起壟種植、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系列做法,構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正陽模式”,實現了大眾花生向品牌花生的轉變,正陽從花生大縣向花生強縣跨越,2.0時代;2020年以后,以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正陽花生產業邁向3.0時代。
數字賦能下,正陽推行“互聯網+花生”電商運營模式。建立全國首家農產品交易中心,連續舉辦6屆“中國·正陽互聯網+花生產業高峰論壇”。全縣建有1個縣級電商綜合運營服務中心、19個鄉鎮電商物流服務站、282個村級電商物流服務點,實現村級電子商務服務全覆蓋,電商經營主體達8600多家。因發展農村電商成效顯著,正陽縣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啟動數字鄉村建設。作為省級數字鄉村示范縣,2021年,該縣對王大塘萬畝高油酸花生良種繁育基地進行提升,新建一座農業監測預警指揮中心,打開手機App輕輕一點,田間的情況就一目了然。
實施花生“保險+期貨”。2021年,正陽花生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河南省財政廳、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印發《河南省花生“保險+期貨”試點方案》,作為試點,正陽縣承?;ㄉ?萬畝,推動花生保險由“保成本”逐步向“保價格”“保收益”轉變。
2021年,正陽縣與上海彌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蓋瑞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花生研究基地項目,為花生種植生產以及花生制品制造和相關檢測提供技術支持;與國內領先的現代農業服務集團豐農控股合作,開展正陽特色農業現代生產技術創新研究;與中信農業、首農集團、祁連牧歌等企業簽訂協議,率先探索建立起大數據智慧農業技術體系和標桿性示范園區,為花生產業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正陽與這些企業強強聯合,聚焦聚力打造‘國際農都’的正陽樣板。”該縣一負責人說,爭取3到5年時間,依托花生機械制造產業園,加快科技創新,打造花生機械制造百億級產業集群;深入實施“院縣共建”項目,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發揮中國花生和植物油品牌集群作用,擴大“正陽花生”品牌影響力,實現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200億元、花生產業綜合收入達500億元的目標。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