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丨鄉村·母親和我(許偉)
摘要:母親出生在汝南,好吃面食,收獲的稻谷多數成了兒女們的口糧。母親已經80歲了,我這個最小的兒子也40歲了。這次生病住院,全程有兒女陪伴,讓母親懸了多年的心終于落地。母親做的飯滋潤我們長大,母親的懷抱呵護我們成人。
那晚夜班結束后,進入家門已是凌晨。
開燈,屋內物品一切照舊,房間卻傳來母親一陣陣的咳嗽聲。推開臥室的門,見母親正側身咳嗽,伴隨著一陣陣沉重的喘息聲。電暖器不知何時被她調到了低溫檔,正要調高,母親卻說太熱,身上都出汗了,我只得作罷。
氣溫驟降,流感肆虐,鄉下獨居的母親病倒了。發燒、咳嗽、氣喘,肺部多年沉積的沉疴疾病復發。在村醫診所輸液治療三天,燒退,咳嗽、氣喘的癥狀卻不見好轉,周六一早我便開車把她接到城里。
一番檢查,醫生判定咳嗽是天氣寒冷、感冒引起的,加上年老體衰、飲食不濟,身體抵抗力降低,肺上的舊病復發。開了一堆藥,醫生讓在家靜養,注意防寒保暖和飲食。
母親進城,重新住進了那間空了兩三年的臥室。有人說,娘在家就在。母親來了,這個安在小城里的家似乎有了充足的底氣。每天為她端飯、倒水、叮囑吃藥,內心感到很踏實。
可是,看著母親滿頭的白發,我心里卻有一種愧疚和負罪感,一度不敢面對母親蒼老的面容和目光。
12年的軍旅歲月,8年的報社夜班生活,我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里走讀自己的流年似水,內心早已封存了和母親在一起時的兒時記憶,不想或是不愿再提及曾經對母親立下的宏愿,怕一旦提及就會淚流滿面。
多年來,母親獨守鄉村小院,任四季流轉,年復一年。歲月毫不留情地蠶食著母親,從青絲到白發,從年輕到蒼老,母親已與那座她親手搭建的院子融為一體。
母親是一個平凡的鄉村女人,勤勞、要強、堅忍是她深入骨子里的秉性。兄弟姊妹六人,我排行老末,上有四個姐、一個哥,如今都已成家,各有自己的一攤家事。父親去世多年來,母親寡居鄉下,從未因生活上的不便向我訴說什么,若不是剛出生的兒子需要她照料,我想她余生都會生活在鄉下,生活在那座院子里吧。
母親第一次進城,是在我的兒子出生時。那天,她把家里的四畝薄田和雞鴨們一股腦地送給了鄰村的三姐料理,毫不猶豫地進城了。
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從襁褓的嬰兒到滿地撒歡的頑童,三年的時光飛逝而去,兒子到了入幼兒園的年齡。沒了小孫子的牽絆,母親又一次解放了,賦閑在屋,整日摸索著干些針頭線腦的活,神情落寞,郁郁寡歡。
母親是個閑不住的人,她動起了回鄉居住的念頭。因為鄉下有土地可以侍弄,有院子需要照料,有貓狗雞鴨可以喂養。見她百無聊賴、郁郁寡歡的樣子,更架不住她三番五次的要求,便送她回了鄉下。
母親重新融入那座居住了大半生的院子,如魚得水,生活充實起來,精氣神明顯好多了。
鄰居給母親送來了一條小黃狗,兒子給小狗取名奔奔。母親上地里干活時,奔奔會跟在身后;母親累了休息時,奔奔會臥在她腿邊。狗是母親最忠實的陪伴,它比我強,比我更依賴母親,給母親以陪伴,給母親更多溫暖。
母親回鄉,我的心也跟著回到了鄉下,似乎鄉村才是真正的家。每到周末空閑,驅車舉家回鄉是不二的選擇。兒子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奔奔,強喂它零食,追得小狗東躲西藏,滿院子的雞飛狗跳。
有一次,奔奔跑出家門,從此沒了蹤影。那段時間村里丟了好幾條土狗。母親很難過,幾天都沒食欲,埋怨自己沒用,連一條狗都沒有看好。見母親難過,我便托朋友找了一只泰迪犬,送到了鄉下。不幾日,小狗就跟母親熟識了,適應了鄉下的生活,成了母親的“小尾巴”。
母親是個閑不住的人,她常說:“干活、干活,不能干,咋能活?”家里大塊的田地給了鄰居耕種,剩下的幾小塊秧田被母親用鐵鍬挖了個遍,買了稻種,育下秧苗,每年種下一季稻子。真不敢想象那幾塊零碎的閑田她是怎么一鍬一鍬挖完的!
到了秋天,稻谷收獲。我和母親用鐮刀收割,一天下來,腰酸背痛,滿身污泥,雙腳被泡得腫脹。母親卻沉浸在收獲后的喜悅中,不說一聲累。
母親出生在汝南,好吃面食,收獲的稻谷多數成了兒女們的口糧。每次回鄉,母親總會問要不要打點米帶回城。每次吃飯,望著碗中的一粒粒白米,腦海里總會浮現母親拿著鐵鍬艱難挖地的情形。
在城里休養期間,母親的病情時好時壞。有時精神好轉,咳嗽也輕了,她便嚷嚷著要回鄉下,被我數次拒絕后便不提了。但她眼里的擔憂和恐懼卻瞞不過我。我在想,一向要強的母親到底恐懼什么呢?
當她再次生病后,我終于知道她怕什么了。那天,母親又發燒了,咳嗽不停,肝臟腹部的疼痛讓她渾身冒汗。她嘴里不停嘟噥著,說自己肝臟又添重病了,怕是要不行了,讓送她回鄉下準備后事。一會兒又說我隱瞞她的病情,不給她說實話。遠在汝南的幺姨打來電話,緊張地問母親的病情,我據實相告,卻未能打消她的疑慮。正在務工的大姐也接到了母親的電話,急忙辭了工作,趕到了母親身邊,日夜陪在床邊。
再次帶母親到醫院檢查,做了肝部彩超,做了心臟CT,驗血、驗尿、痰檢,身體里里外外查了個遍,醫生診斷是肺部感染,咳嗽牽動加上藥物刺激,造成肝臟囊腫部位疼痛,在家吃藥還是住院調理都可。看著母親孱弱難受,便讓她住進了醫院。
母親已經80歲了,我這個最小的兒子也40歲了。如今,她躺在醫院里,醫院成了我們臨時的家。大姐全天陪護,三姐也從北京提前回來了。遠在廣州的大哥也每天電話聯絡,并要負擔住院費用。母親的一場病一下子把兄弟姊妹六人凝聚在一起。
母親住院三天,在大姐和三姐的精心照料下,氣色逐漸好轉,飯量和精神都好了起來。說話聲音洪亮,同病房的病友大聲談笑著,和前幾日判若兩人。
望著病房里的母親,我突然間明白了她的恐懼根源。要強只是母親故作的偽裝,面對不斷老去的現實,她內心很是恐慌,恐懼死亡、害怕孤獨,卻不想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想讓兒女回鄉下陪伴自己身旁又張不開口,想和兒女生活在城里又擔心自己日久生嫌,成為累贅。這種矛盾的心理時時折磨著她,讓她猶豫、焦慮,成為沉重的心理負擔。這也許就是母親的“病根”吧!
這次生病住院,全程有兒女陪伴,讓母親懸了多年的心終于落地。她不再擔心老無所依、病無所醫,心病消除了,身體自然就好了。
天大地大,何處為家?有母親在的地方就是家。母親做的飯滋潤我們長大,母親的懷抱呵護我們成人。娘在,人生尚有來處;娘走,人生只剩歸途。生命是一場遠足的修行,當父母日薄西山之際,對兒女來講,真正的修行才剛剛開始。
愿天下兒女都懂父母的故作堅強!愿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作者單位:駐馬店日報社)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