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的樂隊》在音樂中感受美好和治愈
摘要:《閃光的樂隊》用音樂跨越年代、跨越成見、跨越風格。旅程暫時到站,閃光舞臺落幕,但情誼與熱愛卻在音樂中雋永留存,熠熠生光。從未知惶恐,到親密無間,音樂將音樂人們彼此的情緒、表達交織融合。而《閃光的樂隊》用音樂的包容與溫暖,讓他們從個體變成整體,從自己變成我們。
在3月12日浙江衛視播出的《閃光的樂隊》“閃光盛典”中,由張震岳、品冠、焦邁奇組成的“邁震品有限公司”樂隊為本季節目帶來了最后一首歌曲《再見》。伴隨熟悉悠揚的旋律,畫面閃回至節目伊始,20多位來自60后至00后五個不同年代、個性迥異的音樂人,經歷了組合、拆分、再重組,在跨年齡、跨曲風的音樂審美碰撞中,他們彼此成為了親密無間、不舍再見的音樂知己。
音樂的包容與溫暖,讓這些優秀的音樂人不再是一座座獨自奮戰的“孤島”,而擁有了更多一路同行的伙伴。在閃光的音樂舞臺之上,他們打破傳統、突破自我,相聚凝合;光環之下,他們歡笑、嬉鬧、擁抱、哭泣。曲終未散場,友誼的治愈與溫暖將伴隨他們在未來的音樂之路上繼續收獲美好與成長。
溫暖交融
60后至00后音樂人“代際合作”拉近距離
觀眾很少能在一檔音樂綜藝中,看到從60年代橫跨00年代的各種“神奇音樂組合”:從張楚、梁龍到蘇見信、李玉剛;從楊丞琳、張碧晨到符龍飛、胡宇桐……他們來自不同年代、不同音樂風格,擅長不同的樂器,但在《閃光的樂隊》中,他們需要在音樂社區中自由社交,并組成一個個樂隊,沖撞出全新的音樂靈感。
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張楚,是中國搖滾樂黃金時代的奠基人之一。在《閃光的樂隊》中他結識了很多不同年齡段、不同風格的音樂伙伴:“比如李玉剛老師會跟我說他在西安的時候學會了怎么唱女聲。我們私底下會聊一些個人音樂生活演變過來的故事。我在這個節目真的交到了朋友。”
“我特別希望通過《閃光的樂隊》這個舞臺,讓國風煥發出新的生機。”這是70后的李玉剛參加節目的初衷。在《愛之初體驗》中,他細膩地融入了《游園驚夢》,昆曲之美令無數聽眾折服;在《千年等一回》中,他將戲曲與金潤吉的流行、符龍飛的說唱巧妙結合。李玉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原來可能一直都在自己的環境當中,然后喜歡自己所愛的那些東西。這次來到《閃光的樂隊》,我特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80后的唐漢霄曾在采訪中說道,現在很多音樂人都在趕著做熱歌,歌曲產出量越來越多,套路也越來越容易掌握。而《閃光的樂隊》沒有任何音樂人以“產量”與“熱度”論英雄。爵士版《姐姐妹妹站起來》、迷幻版《陽光彩虹小白馬》……對音樂的熱愛與初心,讓大家逐漸放下心防,肆意地在創作中揮灑靈感。
90后的胡宇桐是第四次參加樂隊類節目,但作為《閃光的樂隊》中唯一的職業鼓手,胡宇桐抱著“學習成長”和“展示自我”的輕松心態,“如果有可能,我想和每位音樂人都合作一次。”在他看來,這不是“端水”,而是真實所想。
2001年出生的李潤祺是《閃光的樂隊》中最年輕的音樂人。雖然他與劉逸云提前從節目“畢業”,但兩人還是“隔空”與朱星杰、王靖雯完成了最后一次“合作”。畫面回顧著幾個年輕人在《閃光的樂隊》一起排練、演出、歡笑、擁抱……酣暢真摯的情誼引得音樂人們百感交集。李玉剛哽咽地表達著自己的不舍,“突然之間就各奔東西了,就會有一種傷感。”
這檔綜藝,對于不善言辭的音樂人們而言,是一場打破溝通壁壘的挑戰,但更是一次拉近心靈距離的機遇。
和而不同
在音樂社交中收獲成長與治愈
在溫暖與友愛的包裹之中,《閃光的樂隊》也是一個“和而不同”的舞臺。這段旅程中,音樂人們要經歷自由組隊、競演后拆分、不斷重組。在不同音樂伙伴的陪伴、激發與幫助中,每一個音樂人都在努力且自由地挖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最閃光的表演,成為更閃光的自我。
“爆suai樂隊”改編的《漠河舞廳》是最打動觀眾的“爆款”舞臺之一。王靖雯主唱,馬伯騫念白,唐漢霄鋼琴演奏;上世紀八十年代破落舞廳的還原,復古的電影質感,清脆強烈的小號聲將觀眾拉入到故事場景中。范家駒曾坦言,此前馬伯騫對自己玩的音樂沒有太多自信,但在《閃光的樂隊》中他了解到很多音樂人都經歷過這種迷惑卻依然堅持自我。過去在舞臺上安靜唱歌、生活中嚴重“社恐”的王靖雯,更是在前輩們的鼓勵和幫助下,認識了更開朗的自己。最后一場表演后,楊丞琳對王靖雯上演溫馨“捧臉殺”并感慨,王靖雯是節目里變化最大的選手。
張碧晨則在“金屬兔”樂隊中徹底顛覆了“抒情”形象,在搖滾、說唱等諸多全新曲風中玩得“脫胎換骨”。朋克版《胡廣生》中,她不僅首次挑戰樂器,HighG高音更是讓聽眾看到了“寶藏女歌手”的無限可能性。“這個節目錄得很開心,交到很多朋友,玩音樂玩得也很開心,留下了很多我認為很棒的作品。”最后一期節目中,張碧晨欣慰地表達著內心的享受與滿足。
《閃光的樂隊》用音樂跨越年代、跨越成見、跨越風格。在一次次珍貴的創作機會中,賦能每一位音樂人在溫暖凝聚中汲取營養,促成太多令人驚艷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樂知己的幫助下,每一個個體也都進一步探尋到了內心成長,收獲了音樂為他們帶來的美好與治愈。旅程暫時到站,閃光舞臺落幕,但情誼與熱愛卻在音樂中雋永留存,熠熠生光。
從未知惶恐,到親密無間,音樂將音樂人們彼此的情緒、表達交織融合。在總導演范家駒看來,音樂創作是極為個人化的過程,音樂人也往往像一座“孤島”,有個性,有態度,卻彼此很少有機會交流合作。而《閃光的樂隊》用音樂的包容與溫暖,讓他們從個體變成整體,從自己變成我們。“我希望《閃光的樂隊》能用音樂人的社交傳遞給觀眾,朋友和夢想是能給人力量的。”范家駒表示。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