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梨樹燦若煙霞——“瓢梨之鄉”馬谷田的農業文化遺產
摘要:游客忙著采摘,果農忙著稱重數錢,其樂融融。道路修好后,馬谷田鎮的新萬畝果園、老萬畝果園、紅28軍長征終點(泌陽縣云霧山風景區)、義和寨將連為一體,為馬谷田鎮下一步依托林果產業發展鄉村游,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 郭建光 王永良
古韻新生,綠染鄉村。泌陽縣馬谷田鎮擁有1000多棵樹齡100年以上的老梨樹、69棵樹齡200年以上的老梨樹。眼下的馬谷田鎮,溝溝坎坎,村內村外,梨花盛開,潔白如雪,燦若煙霞。附近的游客攜家帶口,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花海中徜徉。
“我們每年都瞅準梨花經濟,小切口,大作為,引導附近的村民在賞花現場有序經營。農副產品經過簡單加工,成為游客的搶手貨。山野菜、紅薯粉條、土雞、大鵝因為天然的屬性,越來越受到城市居民的追捧。春季看花,夏季秋季摘果,良性互動下,更加有力地保護了這些世世代代留下來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馬谷田鎮10萬畝梨園,該鎮黨委書記楊春瑞提起當地引以為傲的“瓢梨之鄉”美譽,滔滔不絕,表示政府將為依托農林經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不遺余力。
“瓢梨之鄉”發生巨大變化
“大兄弟,趕快進屋坐!我給您沏杯茶暖暖胃。”河南村果農趙相超和妻子魏存林見到泌陽縣融媒體記者劉旭,臉上笑出褶子,“中午別走了,我們這就逮只大公雞,燉鍋土雞面片。”
作為資深媒體人,劉旭坦言:“我每年都會來這兒幾次,一方面是因為工作,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助推當地的明星產品,真正為老百姓帶來實惠。”
“早些年,我剛來這兒的時候,果農辛苦半年,面對累累果實卻遭遇愁賣的窘境。”劉旭表示,如今經過多方努力,當地百姓根本不愁水果銷路,“足不出戶,網絡銷售,現場采摘,獲得雙贏。果農腰包鼓起來了,更加注重果子的品質;果子的品質提升了,更加吸引外地水果商千里迢迢前來選購。”
馬谷田鎮盛產瓢梨,被稱為“瓢梨之鄉”。瓢梨果形碩大,因切開后猶如葫蘆水瓢而得名。
400多年前,泌陽縣出了一位一品大學士。每年秋天,大學士回鄉省親時,都會帶些馬谷田的瓢梨送進宮,請皇帝等人品嘗。久而久之,瓢梨獨特的清香和酥脆的口感,在京城廣受贊譽,清朝道光年間被奉為“貢梨”。
瓢梨受消費者青睞,也因其耐儲存。“自摘果開始,瓢梨的儲存周期是6個月。”趙相超說,“瓢梨的香味獨特,剛摘下有梨果的清香。在室溫下存放幾天,梨的表面會浸出一種油脂,散發出木瓜的清甜香味。當地人將瓢梨置于柜中當作香料。”
當地屬丘陵淺山地帶,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梨樹開得熱烈,遠看猶如起伏的花的海洋。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賞花,流連忘返,不忍歸去;秋季,碩果滿枝頭,金燦燦的梨子讓人垂涎欲滴。游客忙著采摘,果農忙著稱重數錢,其樂融融。
萬千梨花似雪如畫,徜徉其間的游客發抖音、做直播,不僅將這里的美景傳播出去,也將這里發生的巨變展示給世人。
發揮農業文化遺產“反哺效應”
3000年瓢梨種植史,10萬畝50余萬棵梨樹,年產鮮果7.5萬斤,產值1.5億元。林果覆蓋馬谷田鎮70%以上的村莊,主要分布在下河、堡子、河南等村的特色瓢梨產業長廊。
《辭海》和康熙年間的《泌陽縣志》中,對“貢品”馬谷田瓢梨均有記載。清代,古梨園主要分布在馬谷田鎮下河和孫莊,面積1000余畝。民國時期產品遠銷香港等地。后來,古梨樹遭遇砍伐,果林經濟發展遲緩。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里的農民又開始大面積種植梨樹,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下河村為中心的梨林形成規模,馬谷田一躍成為河南省最大的瓢梨生產基地。1998年,在河南省優質種梨鑒評會上,馬谷田瓢梨名列榜首。
2021年4月,駐馬店市農業農村局正式將泌陽縣馬谷田瓢梨農業文化遺產向省農業農村廳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瓢梨之鄉”邁向更廣闊空間的開端。
站在馬谷田鎮河南村村頭,山路隨著起伏的山巒向東蜿蜒伸展,村莊工廠相映成趣,梨花桃花盛開如云。
“這條路是我們馬谷田鎮的產業大道,是鎮上的新項目。道路修好后,馬谷田鎮的新萬畝果園、老萬畝果園、紅28軍長征終點(泌陽縣云霧山風景區)、義和寨將連為一體,為馬谷田鎮下一步依托林果產業發展鄉村游,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楊春瑞說。
有機肥加工廠、物流電商平臺、林果培訓基地,在楊春瑞看來,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群眾,既是果林經濟的主角,又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力。“如何讓群眾捕捉到更多的商機,讓這些沐浴著陽光雨露的果子賣個好價錢,值得更多人思考與研究。”楊春瑞說。
未來,馬谷田鎮會將產業經濟融合,形成一條全新的產業鏈,不僅為萬畝生態果林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也讓游客有更加優質的游玩體驗。
下一步,當地將以保護古梨樹、挖掘瓢梨文化為重點,通過一年舉辦一次“中國·瓢梨文化節”等舉措,讓古梨樹和名勝古跡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同時還將加強瓢梨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把發展瓢梨經濟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果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形成“果樹成行、魚塘相連、道路成網、亭臺點綴”的空間結構形態,打造宜居宜業、可憩可游的美麗果園示范鎮。
如今,“馬谷田瓢梨協會”已發展會員1296人。這些會員從事瓢梨的種植和銷售,成為服務全鎮瓢梨產業發展的領頭雁。他們還開展林下中藥材種植、養殖實驗,成為瓢梨經濟的先行者與獲益者。
“我們還將采取多種舉措,打算建設果品罐頭廠和果汁加工廠,增加瓢梨的附加值,輻射帶動全縣林果業迅速發展,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楊春瑞表示,該鎮將借申報“馬谷田瓢梨”農業文化遺產的東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