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一個父親
摘要:劉亮程巧妙地運用了不同人稱的特點,第一人稱直接,第二人稱客觀,第三人稱“你”一下子拉近了敘述者和被敘述者的距離,這種不同人稱之間的轉換,決定了敘述的語氣,敘述的距離,敘述介入的程度,敘述隱含的判斷,敘述伴生的情感……說到情感,沒有父親的“我”自然活得很難,但是劉亮程卻沒有...
□ 張運濤
先父可以指先前的父親,也可以指人生的向導,劉亮程的《先父》顯然二者兼具。
作者講過《先父》的創作背景:“我的父親把我們一家人帶到新疆,在我八歲的時候不在了。我一直想著給自己的父親寫一篇文章,但是一直無法下筆,不知從何寫起。我早已經忘了他長什么模樣,八歲之前的記憶一點都沒有,只知道有一位姓劉的父親,曾經在這個家里生活過,不知道在我幼年的時候他對我做過什么,不知道他說話的聲音和走路的姿勢,一切的一切都不知道,對于這樣一個完全被遺忘的父親,又如何去寫?我從三十多歲寫完《一個人的村莊》,就開始琢磨給父親寫一篇文章,琢磨了十幾年,一直到四十多歲,帶著母親從老家回來,才突然找到描寫父親的語言。”《先父》一開始就寫:“我比年少時更需要一個父親,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聽他咳嗽,大聲喘氣……這就是多年后的我自己,一個父親,把他的老年全部展現給兒子,就像我把童年、青年帶到他眼前……那個被遺忘在黑暗中的父親,仿佛被我一句話喚醒,他開始坐起來,聽我說話。盡管我依然想不起他的容顏,不知道他在我幼年的生活中究竟發生過什么故事。但是,我知道那個隱約只留下一脈氣息的父親,開始和我說話了,我能和他對話了。就這樣一句一句地往下寫,當這篇文章寫完時,我發現我從童年的遺忘中把這個父親找了回來,我給八歲喪父的自己找回來一個父親。”
《先父》的第一節,講的是我們需要一個父親——上學時,我討厭語文老師讓我們找中心思想,這個環節過于千篇一律,但說實話,這樣的訓練培養了我們的總結能力。反過來講,中心思想其實也是我們寫作的大綱。
行文中,劉亮程試圖想象父親缺席時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如何延續父親——劉亮程給自己的父親留下的一條回來的通道。這是一個作家不同于常人的懷念。但《先父》不是簡單的懷念或回憶,它更多的是反思,是作家的深度思考。
“在一個家里,兒子守著父親老去,就像父親看著兒子長大成人,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但是,“我”沒有這樣一個父親。“你給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第二節,講父親是我們想象中的。“我終究跟你一樣了,你不在我也沒活成別人的兒子。”
“他給我一個贍養父親的機會,也給我一個料理死亡的機會,這是父親應該給兒子的,你沒有給我,你早早把死亡給了別人。”
《先父》中的人稱似乎有點混亂,一會兒我,一會兒他,一會兒又是你。劉亮程巧妙地運用了不同人稱的特點,第一人稱直接,第二人稱客觀,第三人稱“你”一下子拉近了敘述者和被敘述者的距離,這種不同人稱之間的轉換,決定了敘述的語氣,敘述的距離,敘述介入的程度,敘述隱含的判斷,敘述伴生的情感……說到情感,沒有父親的“我”自然活得很難,但是劉亮程卻沒有正面強攻,“可是,沒有一個叫父親的人,白發飄飄,把我向老年引。我不知道老是什么樣子。我的腿不把酸痛告訴我。我的腰不把彎曲告訴我。我的皮膚不把皺紋告訴我。我老了我不知道。就像我少年時,不知道自己是個孩子。我去沙漠砍柴……干大人的活”。
《先父》敘述的是一個不在場、停留在虛構與記憶層面上的父親,以及兒子對不在場父親的心靈歸依。先父代表著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既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
【相關鏈接】
書名:《在新疆》
作者:劉亮程
出版:2012年春風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