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修復”不可信 謹防三種詐騙套路
新華社上海2月26日電(記者 有之炘)隨著征信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征信修復”“征信洗白”等虛假宣傳和詐騙套路層出不窮,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日前發布提示,強調“征信修復”不可信。
“部分金融消費者到銀行辦理貸款、信用卡等業務時,發現信用報告上有多次逾期記錄,影響銀行業務審批,就找到非法中介,試圖修改逾期記錄。非法中介會編造理由、偽造材料甚至拿錢跑路,不僅損害金融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導致個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可能引發法律風險。”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征信修復”主要有三種套路。
一是收取高額費用后跑路。這類騙局利用公眾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記錄的迫切心理以及對“征信修復”概念的誤解,以“征信修復、洗白、鏟單”“代理、咨詢”等名義發布廣告、辦理業務,教唆信息主體用“非惡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偽造證據材料進行投訴,借機收取高額代理費用,不良信息修改失敗后,通常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聯。
二是征信培訓、加盟詐騙。這類騙局以征信市場需求量大、有前景為由,謊稱教授“征信修復”技巧開辦培訓班,通過招收學員、加盟代理等形式廣泛發展下線,騙取加盟代理費。所謂培訓的核心內容就是教人通過偽造證據欺騙金融機構,試圖達到刪除逾期記錄的目的。
三是騙取個人敏感信息。這類騙局在辦理“征信修復”過程中,要求信息主體提供身份證件、銀行卡號、聯系方式等個人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過泄露、買賣個人信息從中漁利,甚至利用這些信息冒名網貸,騙取高額貸款利息,危害信息主體人身及財產安全。
“征信領域不存在‘修復’‘洗白’等說法,凡是聲稱合法的、收費的‘征信修復’都是騙局,任何人都無權隨意刪除、修改征信記錄。”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有關人士強調,“即便有了逾期記錄,也不要過于恐慌。一方面,個人信用報告上的逾期記錄自欠款和欠息還清后保留5年,不會伴隨終生;另一方面,銀行在做貸款審批時會進行綜合研判,不會將信用報告作為唯一參考依據。此外,也可通過發表個人聲明的方式,闡述對逾期的解釋和說明,個人信用報告會如實記載。”
責任編輯:魏甜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