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兄弟:不為良相 則為良醫
摘要:費長房和老翁飲酒作歡,得到老翁真傳,后來也成了名醫,“懸壺”也就成了行醫賣藥的代稱。他著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等,其中《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匯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代營養學相一致,為醫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李賀建
中醫,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在天中大地,有很多良醫的故事,他們代代相傳,讓人景仰,催人奮進。
清中期汝南人房景敏,自幼聰慧好學,與其兄房景揚一同學習,一同赴科場考試,但屢試不中,乃慷慨曰:“大丈夫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他拋棄《四書五經》,潛心研究《素問》《難經》等古代醫學名著,并很快掌握了書中的醫學理論。學成后,他參照古代醫學名家如張仲景、華佗等人的治療方法開始行醫。
行醫過程中,房景敏能根據病人的病情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對癥下藥,醫療效果很好。
也難怪兄弟倆能成為一代名醫,因為他們醫學底蘊深厚。我們都知道“懸壺濟世”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兄弟倆的家鄉。這個成語來自《后漢書·費長房傳》。說在汝南市集,有一老翁賣藥,他在商鋪的上頭懸掛起一個葫蘆,“懸一壺于肆頭”。每當市集關閉時,他就跳入葫蘆。費長房受邀進入老翁的葫蘆,只見其中“玉堂華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費長房和老翁飲酒作歡,得到老翁真傳,后來也成了名醫,“懸壺”也就成了行醫賣藥的代稱。
與房景敏、房景揚兄弟倆同期的還有一位名醫叫袁忱,他是上蔡人,出身于普通農民之家。初學儒學,因家貧而輟學,后改攻醫學,尤精于治療痘疹。“汝蔡數百里內外,所全活小兒甚多。”(嘉慶年《重修妝寧府志·人物》)袁忱醫術高明,醫德更讓人敬重。他給病人看病,從來不收病人及其家屬送來的禮物。對一些因家貧無錢買藥的病人,他一律免費治療。對家庭生活困苦的街坊鄰居,他常常給予接濟。
再往前,唐代藥王孫思邈最著名的弟子孟詵,就是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人。他著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等,其中《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匯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代營養學相一致,為醫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孟詵因此被后世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孟詵進士出身,歷任尚藥奉御、中書舍人、臺州司馬、禮部侍郎、相王侍讀、同州刺史等,因為用火燒辨別焰色反應的方式鑒別出武則天賞賜給下屬的藥金,被武則天厭惡,但其才學被相王李旦(唐睿宗)賞識。孟詵晚年隱居伊陽山,每天采集草藥,救濟世人,因高風亮節,所住村莊被命名為“子平里”。孟詵善養性,常言:“養性者,善言不可離口,善藥不可離手。”
自古良醫,皆為大愛之人。三國時期,著名醫生董奉每天免費為人治病,醫術十分高明,經常手到病除。病人給他送禮,他堅決不收,只要求病人在他門前種一棵杏樹,時間長了,房子周圍有10萬棵杏樹,他用杏樹接濟那些窮苦人家。而在西平縣,一位老中醫袁淑芳同樣讓人感動,她是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0多年,治愈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老太太生前坐堂的袁氏婦科,在當地很有名氣。
2006年夏,袁淑芳去世前,把行醫秘方整理出來,交給兒子讓他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供后人借鑒。
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不僅塑造了中醫風骨,更是自古以來千千萬萬濟世報國的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他們就是民族的脊梁。
中醫藥學,是一代代中華民族的行醫者在與疾病的不懈斗爭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的科學認識,是幾千年沉淀下來的中國文化精髓,一把草藥、一根銀針,保佑著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當前抗疫戰場上,古老的中醫煥發著新的生命力,成為抗擊疫情的利器。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