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 話年俗
摘要:為區別陰歷的元旦(新年),又鑒于這兩個元旦(新年)在陰歷之春前后,便改稱陰歷年為“春節”。半夜,灶王奶奶帶著給百姓過年的東西回來了,以后相沿成俗,便是“守歲”。陰歷正月初一凌晨,炮聲盈耳,曰開門炮,宣告春回大地,除舊布新,喜慶吉祥的一年開始了。拜年的禮物多是糕點、馓子。
記者 李賀建
不同的地區,新年習俗也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駐馬店的節日,因有趣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使節日蘊含了絢麗動人的浪漫色彩。在節日中,人們以各種方式來尋求歡快、迎接吉祥。
大年又稱元旦,是駐馬店也是全民族性的隆重日。“元”是開始,“旦”是太陽升起的意思。“日”與“一”在一起,就是太陽升出地平線的圖像。所以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引申為元旦。更準確地說,從正月朔日(不見月亮的一天叫朔)子時起,為一年的開始。宋朝吳自牧《夢粱錄》中也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尚書大傳略說》記載,夏朝定孟春之月為歲首,稱正月和現在相同;商朝則以臘月(十二月)為歲首稱正月;周朝以仲冬之月(十月)為歲首稱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又以陽春三月為歲首稱正月。所以,《春秋·魯隱公元年》中云:“人君即位,欲其常居有道,故月稱正月也。”到漢武帝時,司馬遷編《太初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月,積十二個月為一年,月屬陰,故稱陰歷?!短鯕v》固定孟春之月為歲首稱正月,把元旦定為正月初一,恢復夏朝月份順序,所以陰歷又稱夏歷;陰歷的節令和農事關聯密切,又稱農歷。
元旦怎么又稱“年”呢?我們的祖先都是種莊稼的農民,古代就有“年,谷熟也”的說法,以谷熟為一年?!豆攘簜?middot;宣公十六年》中云:“五谷皆熟為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谷禾一年一熟,于是把歲首稱作“年”。這天農民家家團聚,歡聲笑語,喜慶豐收,相沿成俗,就是過年。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的陽歷,并決定以1912年的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為歲首。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法,定陽歷1月1日為元旦。為區別陰歷的元旦(新年),又鑒于這兩個元旦(新年)在陰歷之春前后,便改稱陰歷年為“春節”。時至今日,仍慣用陰歷。
俗語云“二十八貼畫畫”。貼門神最早的記載見于晉宗懔《荊楚歲時記》引應劭《風俗通》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茶與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門神就是荼與郁的神像?!段饔斡洝分杏羞@樣一個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宮中鬧鬼,李世民被攪得心神不寧,無法安寢。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執劍,一人執鞭,在宮門站崗,宮中果然無事。于是請畫家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繪于宮門。后來,百姓爭相仿效,于是形成了貼門神的風俗。
春節門戶必須煥然一新,所以除貼門神外,還要貼春聯。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有篇和晉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相仿的神話。傳說東海有座很大的度朔山,山上有棵桃樹,枝向四周伸開,方圓三千里。桃樹東北有拱形枝干,彎彎曲曲伸到地面,形成一扇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妖魔,它們出入都要經過此門。天帝為免妖魔到人間騷擾,就派神荼和郁壘兩個神將守衛,如有妖魔外出,就抓來喂老虎。于是古代的人們,就用桃木版刻這兩尊神像,裝飾門上,鎮壓邪祟。后經轉化,從雕刻到畫像到寫吉祥話語再到畫符咒,就叫“桃符”或“門貼”,也可看作春聯的源頭。
春聯,駐馬店俗稱“對子”。過去常見的“虎行雪地梅花五,鶴立霜回竹葉三”“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葉落遲”的春聯,且不說內容,其藝術形式就有很大特點,那就是對仗工整、奇巧。春聯是獨特的民間文學形式,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如今改革開放、發展生產成了春聯的主旋律。所以春聯與生活同步,既有傳統性,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春聯之外,門外還要貼“出門見喜”,院內還要貼“滿院春光”,室內什物要“福、祿、禎、祥”的紅綠小方塊字,處處呈吉祥如意、喜氣盈盈的氛圍。
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話舊,一邊包餃子一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歡歌笑語,這就是傳統的“守歲”。
“守歲”也有個古老的傳說:玉皇大帝有個小女兒,賢惠善良,同情窮人,悄悄愛上了灶房燒火的小伙子。玉皇大帝知道后勃然大怒,把她打下凡間與燒火的小伙子一起受苦。王母娘娘疼愛女兒,再三說情,玉皇大帝勉強把小伙子封作灶王,人們就把他們稱為灶王爺、灶王奶奶。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經常從天上帶些好東西分給窮苦百姓,這又觸怒了玉皇大帝,只準她臘月二十三回天宮探親。
灶王奶奶回到天宮,向玉皇大帝訴說了民間疾苦,玉皇大帝并不同情,反嫌她一身窮灰,要她立刻下凡。還是王母娘娘講情,說給她扎把掃帚掃窮灰,給她買點豬肉、雞、魚、豆腐、燒酒,讓她吃頓餃子再下凡。如此磨磨蹭蹭到除夕,實在磨不過,東西也準備得差不多了,灶王奶奶就辭別王母娘娘,天黑時離開了天宮。人們都沒睡覺,做好吃的等待,迎接灶王奶奶。半夜,灶王奶奶帶著給百姓過年的東西回來了,以后相沿成俗,便是“守歲”。
陰歷正月初一凌晨,炮聲盈耳,曰開門炮,宣告春回大地,除舊布新,喜慶吉祥的一年開始了。誠如王安石《元日》詩所云:“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門庭院落,喜氣盈盈,家室內外,煥然一新。一大早,人們忙于做飯、祭祖。從初一到初五,每日飯前都要給祖宗敬酒上香,就是常說的“敬祖宗三杯清酒,孝先人一爐明香”。年初一的早飯也與平日不同,多為餃子、饃或油炸食品。常言“初一清早先下硬,終年到頭沒有病”,是為了祝愿健康、免除病災。
早飯后鄰居們開始相互拜年了。
拜年是古來的傳統,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云:“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因椒柏酒、桃湯都有壓服邪氣,制百鬼的功能。”
正月初一,本村本族的人互相拜賀祝福,到祖宗祭案前叩頭。一般來說,家家都要準備芝麻糖、花生、黑棗之類的小食品。好客之家,往往會備燒酒、涼菜,客人都是隨飲隨走、流水而過。沒有戰亂的年代,大都在閑散輕松的氛圍中度過大年初一。
初二,開始給親戚拜年,順序是先老后近,即是先到最長輩的家中,如奶奶或太奶奶的娘家,男方先到女家。拜年的禮物多是糕點、馓子。走親戚時,多會請客人飲酒。俗語有“無酒不成席”“有酒無菜,不算慢待,有菜無酒,扭頭就走。”王駕《社日》詩里寫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是舊時年酒后的寫照。
春節,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胎記。曾經為了家,我們選擇穿越高山大?;氐郊依锱c親人團聚。今年由于疫情原因,部分人選擇留守,就地過年。此心安處即吾鄉,一個電話、一個視頻,也許能縮短游子與家的距離。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