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特制試驗船駛入黃河開展清淤——為黃河泥沙探尋新出路
摘要:在對黃河泥沙的長期研究中,越來越多的治黃專家認識到,期望通過調水調沙將黃河泥沙全部輸送入海是不現實的,要另辟蹊徑,變被動為主動,把取之不盡的泥沙作為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1月19日,代號為“浚河007”的拼裝式絞吸挖泥船駛入黃河,執行三門峽水庫清淤試驗任務。孫猛 攝
□河南日報記者 王小萍 趙力文
1月19日下午,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小安村的黃河護岸工程處,一艘45米長的拼裝式絞吸挖泥船緩緩駛入黃河,開始執行三門峽庫區清淤試驗任務。
近年來,河南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開始探索實施黃河骨干水利樞紐清淤工程。三門峽水庫清淤項目作為先期試點,將為后續的小浪底水庫和黃河中下游清淤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攔沙、排沙還不夠
治黃,必先治沙。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大量研究和實踐,通過水利工程調節,我國逐步形成了“攔、排、調、放、挖”黃河泥沙綜合治理戰略措施。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后,黃河開展調水調沙,效果顯著。截至2020年,下游河道累計沖刷約22億噸泥沙。然而,研究表明,即使通過加強水土保持等綜合管理措施,黃河干流年均輸沙量仍有5億噸左右,黃河仍是一條多泥沙河流。
在對黃河泥沙的長期研究中,越來越多的治黃專家認識到,期望通過調水調沙將黃河泥沙全部輸送入海是不現實的,要另辟蹊徑,變被動為主動,把取之不盡的泥沙作為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用沙新思路
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黃河下游進行了放淤改土、放淤固堤等利用黃河泥沙的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必須結合黃河兩岸土地整修、城市用地、建筑材料利用等社會需求,利用好黃河泥沙資源。”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江恩慧認為,如果把水庫泥沙清出來、用起來,既能恢復水庫庫容,又能實現泥沙資源利用,可謂一舉多得。
2022年年初,更多科研單位組成的河南省黃河水沙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批準建設。黃河泥沙資源利用技術,在科研工作者的手中日臻完善。
水庫清淤破題
2021年以來,三門峽市政府聯合明珠集團和中交疏浚集團,發揮各自優勢,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積極探索清淤試驗方式方法和泥沙資源化利用新模式,推進項目前期工作。
1月19日下水的特制試驗清淤船“浚河007”拼裝式環保絞吸挖泥船,是中交疏浚集團研發制造,長45米,寬8.20米,總功率高達1900千瓦,每小時流量可達4500立方米,月清淤能力達40萬立方米。
目前,三門峽當地進一步開展一定規模的試驗,探索實施清淤,積累項目實施有關經驗。據介紹,三門峽庫區清淤產生的泥沙,將用來修復水庫周邊黃土沖溝和礦坑,填溝造地、改良土地、新增耕地,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發展產業。
三門峽市水利局局長裴宗杰告訴記者,隨著近年來城市發展,三門峽市城鄉建設需要大量土地空間,而周邊多為黃土丘陵,溝壑縱橫。如果將水庫清淤上來的泥沙填回溝壑,改造成梯田或平地,不僅減少水土流失,也解決了工農業發展用地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建設三門峽水庫是為了解除下游洪水威脅,那么今天我們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必須解決好黃河泥沙問題。”明珠集團副總工程師羅昌忠表示,探索解決三門峽水庫泥沙問題,對于破解黃河下游水沙關系不協調、小浪底水庫后續排沙動力不足等難題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陶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