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為什么容易出現自傷?
“當刀片劃向我胳膊的那一刻,心里的痛苦才能得到一些釋放,我才能堅持活下去”。15歲的小麗低著頭說到,聲音很小,但每一字一語都敲打著人心,她心里得有多痛苦,才會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
青少年自傷行為并不少見,在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這種在沒有明確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反復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稱之為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為,簡稱自傷行為。
自傷行為在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在青春期達到頂峰。中國初、高中生自傷行為的發生率為27%,成年后發生率逐漸下降。自傷的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切割、燒灼、撞頭、掐或抓自己、吞咽危險物品、用尖銳的東西戳身體等。
首先,青少年自傷行為最常見的動機是調節痛苦情緒,為了緩解和擺脫不良的情緒,比如抑郁、焦慮、憤怒、內疚、自卑、無助、絕望等。
其次,青少年也會通過自傷行為去影響人際關系,試圖讓自己被看到,引起關注和重視。青少年比較弱小,有時說什么或者做什么容易被忽略、被批評。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想休息或者去看心理醫生,父母常常會覺得孩子是“小題大做”、“青春期叛逆”、“逃避學習”。只有孩子把問題嚴重程度升級到傷害自己身體,父母才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足夠的重視,他們才有可能不去上學、并得到想要的幫助。
我們該如何應對青少年自傷行為?
首先,要充分的認可,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要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接納包容、積極關注的環境。停下來、慢下來、放下評價,試著去看到發生自傷行為時,他們經歷了什么;他們的想法是什么、情緒如何、身體是怎樣難受;看到他們在自傷行為之前已經做出的努力,看到自傷行為在那一刻對他們的意義;試著去理解他們,并把這種理解傳遞給他們。
其次,家長不要說教、批判、訓斥,這只會把他們推向更痛苦的漩渦。試著陪伴他們,給他們安慰和擁抱,幫他們處理傷口,給他們找創口貼、碘伏消毒液。這并不是鼓勵他們這么做,而是表達你的關心。
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是一種說不出的痛。這種現象并不少見,先理解自傷行為為何發生,看到自傷行為背后的情緒、沖突與動機,家長、老師、同學、青少年自己一起努力,給予接納、包容、理解與認可,才能促使改變的發生。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李德重
責任編輯:高元元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