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愛民的汝南明代官吏——孔聞德
摘要:孔聞德是孔子第六十二代孫,也是汝南孔氏始祖孔希祥的第七世孫。嘉靖庚辰年,孔聞德重新被朝廷重用,起補萊州,對鄉民減去不公平的勞役賦稅,士民十分感激。蔡黃卷深知敵眾我寡,勢不可擋,情有可原,便出面向知府孔聞德求情。
作者 孔祥濤
據《孔子世家譜》記載,明代洪武年間,孔子五十六代孫孔希祥自河南寧陵遷居汝南,至今已傳承25代,經歷了600多年。歷代人才輩出,出現一些官宦和知識分子,為官者多是推行仁政、秉承孔子教導,清廉為民。知識分子多是研究學問,從事教育工作者居多。據《汝寧府志》《汝陽縣志》和《孔子世家譜》記載,明、清時期,汝南孔子后裔在歷次科舉考試中,共考中進士5人,舉人7人。有府、縣庠生42人,廩生13人,增生9人,貢生7人,監生1人,太學生19人,奉祀生19人。其中孔聞德就是汝南孔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
孔聞德是孔子第六十二代孫,也是汝南孔氏始祖孔希祥的第七世孫。官名唯德,字恒夫,號一齋。孔聞德幼時聰穎,過目成誦,在府學讀書時,深受老師的器重。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孔聞德考中癸丑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八十一名進士。起初授職于南京刑部主事,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內的處級干部,為正六品官員。后升任刑部郎中,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內的司局級干部,為正五品官銜。任職期間,孔聞德辦事公正、光明磊落,為人誠實,為民解憂,深得忠臣和老百姓的擁護及愛戴。
嘉靖四十年(1561年),孔聞德由刑部郎中調到福建泉州任知府。從元末至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患不斷,倭寇的重心后來移到福建,“北自福寧,南及漳州、泉州,沿海千里,盡為賊窟”。孔聞德在任泉州知府時,正值倭寇猖獗,經常侵犯邊境。孔聞德組織地方官員和鄉民抗擊倭寇,動員沿海各縣建造大量海船,同時設置衛所、水寨,構筑海防體系,抵御倭寇騷擾。此時,上司借機以增加軍餉為名,征收百姓賦稅,不論富人、窮人,一律暴征,鄉民苦不堪言。孔聞德對此抗征,因此獲罪,被調任山西潞安府知府。
在潞安任職一年余,因辦事公允,得罪了當地豪紳,遭受讒言,后被調任江浙鹽運副使,又調到夔州任職。孔聞德在任時,王忠叛亂,他擒獲巨寇王忠,只懲處其一人,其余黨不予追究,遣散回家做良民。監察御史巡察后得知孔聞德政績卓著,上報朝廷準備大用。孔聞德思念雙親,決意請歸鄉里,將二老送終。
嘉靖庚辰年,孔聞德重新被朝廷重用,起補萊州,對鄉民減去不公平的勞役賦稅,士民十分感激。被升任山東布政司參政,正三品,后因得罪貪官羅寒,遭到羅寒的中傷陷害。隨辭職歸家,閉門教子,卒年七十三歲。
孔聞德不但在刑部任職,而且任多個地方要員。由于他為人正直耿介,體恤黎民,似乎官場并不得意,最后“慨然致政,歸閉門課”。去世后葬于城汝河北岸,入鄉賢祠。清康熙二十九年《汝陽縣志》卷二(冢墓)記載:“參政孔聞德墓,城北三里。”在汝南城內建有孔聞德的功德牌坊:“赦封坊”,其功名載入《汝寧府志》《汝陽縣志》。
另外,孔聞德尊師感恩的故事至今被后人津津樂道。
清道光《晉江縣志》記載,明嘉靖二十年,晉江人蔡黃卷任睢州訓導,后來調任汝陽教諭,曾做過孔聞德的老師,他以高尚的德行化育民風,用“孝親、敬長、忠信、篤敬”啟迪士人,以公道正直聞名于世。
蔡黃卷所識拔的學生孔聞德任泉州知府,那時蔡黃卷已退休在家,并不去攀附關系。后來孔聞德帶著一班同僚上門來拜見,看到他家待客只有兩把破竹椅,其他官員只好蹲坐在小板凳上。孔惟德心中對這位老師更加欽敬,經常上門來請安,見其生活清苦,幾次問他可有什么要求。蔡黃卷只是囑咐:“愿公愛民。”
有一年,倭寇騷擾沿海,攻陷永寧衛城,守城兵將難以抵擋,知府追究指揮官失城之罪。蔡黃卷深知敵眾我寡,勢不可擋,情有可原,便出面向知府孔聞德求情。孔聞德通過向老師蔡黃卷了解實情后,免去了一位因為永寧城失陷賊手而遭牽涉的當地指揮使的死刑。此事被《晉江縣志》和《江南通志》所記錄。
2021年12月30日
責任編輯:孔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