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畫卦白龜廟
摘要:伏羲巡游至今天的白龜廟一帶,取蔡河白龜及蔡地蓍草,“按其文而畫之,是為八卦”(清唐晏《游上蔡縣白龜廟記》),即伏羲八卦。為紀念伏羲受上蔡蓍草和蔡河白龜啟示而畫出八卦之變,人們在這里建蓍臺、白龜祠(廟)和伏羲祠,就是今天的白龜廟。
□ 趙新春
上蔡是蔡文化的起源地,是世界蔡氏宗族的尋根地,也是我國千年古縣上蔡、新蔡以及下蔡(今安徽省鳳臺縣)、高蔡(今湖南省常德市)、望蔡(今江西省上高縣)和唐宋至元初蔡州等歷史地名的源起地。而說起上蔡,就不得不提到距上蔡縣城東約三十里的白龜廟,歷代學者認為是上蔡之“蔡”的發源地。許慎《說文解字》:“蔡,草豐也,從草祭聲。”蔡字來源于草;《漢書·食貨志》說:“元龜為蔡”,蔡為大龜。無論是草,還是龜,都與歷史上白龜廟盛產的蓍草、白龜兩種卜筮圣物有關。人文始祖伏羲巡游至此,受其啟示,還畫出了伏羲八卦,是伏羲畫卦之地。
一
今天,我們常把卜筮并稱,在古代卻是兩碼事。《禮記·曲禮》:“龜曰卜,蓍曰筮”,卜用的是龜甲,筮用的是蓍草。據東漢《白虎通·蓍龜》記載:“天子下至士,皆有蓍龜者。重事決疑,示不自專。”說是上至天子,下至普通士人,重要事情猶豫未定時都要卜筮,來表示自己不是剛愎自用,而卜和筮的用品分別是龜甲和蓍草。根據等級不同,龜甲的大小和蓍草的長度也不一樣。《白虎通》引《三正記》的說法:“天子龜長一尺二寸,諸侯一尺,大夫八寸,士六寸。龜陰,故數偶也。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陽,故數奇也。”
關于卜龜和筮蓍,司馬遷《史記·龜策傳》說:“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上有蓍,下有神龜。”蓍草和神龜往往共生,且“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能得百莖蓍,并得其下龜以卜者,百言百當,足以決吉兇。”而這種靈蓍和神龜又以上蔡白龜廟的為最好。李時珍《本草綱目·蓍集解》借用宋代杰出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蘇頌的話說,“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的蓍草,“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五十莖。”《通志》說上蔡蓍草:“蓍如蒿,華如菊,生上蔡白龜祠傍,一叢之干二三十或四五十,高五六尺。……夫蓍乃草之最壽者,六十曰耆,故字從草從耆。”何晏《論語·公治長》注引包咸之說曰:“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為名焉,長尺有二寸”。包咸所說的蔡地就是西周蔡國中心地區的上蔡,龜即產于蔡河、被古人認為是祥瑞之物的白龜。
清代的蔡河由于堰塞,稱蔡溝。康熙元年《汝寧府志·山川·上蔡縣》記載:“蔡溝在上蔡縣東南三十里,流入澺,東達潁。世傳龜行之跡成溝,所謂:白龜浮于蔡河是也。”清《河南通志·圖考·上蔡耆草圖》也說:“蓍草臺在上蔡縣東三十里,近臺有水曰蔡溝,有元龜,素甲縞身,浮游其中。”其地生蓍,河生白龜,對于凡事問天的古人來說,每逢祭祀必卜必筮,卜用蔡河白龜,筮用蔡地蓍草,有蓍有龜的蔡地便成了卜筮的最佳場所。上蔡之“蔡”,其上為草,其下為祭,古時“祭”“蔡”相通,所以有民俗學者和文字學者認為蔡地最早作“祭”地。出土殷商甲骨文占卜的“祭”地就是今天的上蔡。蔡從草(蓍草)祭聲,蔡河元龜也被稱為蔡,蔡國是西周姬叔度的封國,殷商時期或更早之前則稱祭,是天下之蔡的起源地。
《易經·系辭下·傳》:“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個庖犧氏就是我們所說的伏羲氏,以人身蛇尾的形象與女媧氏一起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伏羲八卦的肇造者。
伏羲都陳,就是今天的周口市淮陽區,距上蔡不遠。明楊塤《蓍草臺記》:“蓍草叢生其間,首若龍矯,尾若鳳翔,盈于臺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畫八卦之變。”康熙二十五年,上蔡知縣楊廷望《重修太昊伏羲氏廟碑》稱:“蔡出白龜,地生蓍草,為太昊畫卦之所。”伏羲巡游至今天的白龜廟一帶,取蔡河白龜及蔡地蓍草,“按其文而畫之,是為八卦”(清唐晏《游上蔡縣白龜廟記》),即伏羲八卦。為紀念伏羲受上蔡蓍草和蔡河白龜啟示而畫出八卦之變,人們在這里建蓍臺、白龜祠(廟)和伏羲祠,就是今天的白龜廟。
二
關于白龜廟肇建,楊廷望《重修太昊伏羲氏廟碑》說:“廟者自堯舜禹湯文武,秦漢晉唐宋元明,歷代敕建之廟也。”認為廟早在堯舜禹時期就有,歷代沿襲,沿用了明楊塤《蓍草臺記》白龜廟和蓍草臺是唐虞三代之舊的說法:“其創始歲月漫不可考,意者唐虞三代之舊與?不然,自伏羲以來,上下數千年間,樵丁牧豎日操斧刃以相從,蓍與廟湮沒久矣,孰知禁御而修葺之邪。”這段是楊塤本人的一段考證,因為明成化年間汝寧知府錢鉞重修蓍草臺和白龜廟時,“蓍與廟湮沒久矣”。楊塤在《蓍草臺記》根據白龜廟當地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禁忌,認為如果這里不是唐虞三代之舊,為什么數千年間砍樵放牧的人那么多,蓍草和廟都已經找不到了,人們還知道這一片禁止占用,需要重修祠廟呢?
白龜廟是否為唐虞三代之舊已無法查證,但從李時珍引用北宋蘇頌的話和蘇頌本人生活的年代看,它在北宋仁宗朝就已存在,并且歷代沿襲,春秋兩季,朝廷都命禮部遣官經理、致祭。另據康熙元年,汝寧知府金鎮所修《汝寧府志》記載,白龜廟內八卦亭原有蔡邕題寫的畫卦碑。如果記載無誤,那么,資料可查的白龜廟歷史就可以追溯到漢代。可惜到民國重修《上蔡縣志》時,這塊碑已經遺失了。
白龜廟祀伏羲和元龜之神明,明楊塤《蓍草臺記》、清河南巡撫閻興邦《蓍臺記》和楊廷望《重修太昊伏羲氏廟碑》都說它“歷代設祭田二十五頃”。元朝末年,白龜廟和蓍草臺毀于戰火。明洪武立朝,遵循歷代舊制,“以故地二十五頃贍護蓍臺,禁民不得耕牧”,旨準禮部派官重修了蓍臺和白龜廟,并“設守臺戶趙伯成、丁住兒、彭得辛相繼領其事。”到了明成化年間,白龜廟“臺廟廢弛”,汝寧知府錢鉞命令上蔡知縣劉鼐重修蓍草臺和白龜廟,并讓明楊塤作《蓍草臺記》記其事,并刻于碑上,“正其四疆”。
白龜廟祭祀伏羲,正如河南巡撫閻興邦《蓍臺記》所說:“伏羲畫八卦開萬世文字,與文王、周、孔共發明之,定陰陽、辨吉兇,合天地、通鬼神。”上蔡蓍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所以,其“臺也廟也,當與河圖洛書并垂永久矣”,是不容侵占的。然而,明末由于戰亂和王朝鼎革,供奉伏羲和元龜之神的白龜廟卻被佛教信徒侵占,易正殿伏羲帝像為佛陀,伏羲帝像被擠到寺旁小廟,直到康熙二十五年上蔡知縣楊廷望上書時任汝寧知府何顯祖才得到正名和修繕。楊廷望在碑記中說,白龜廟重建“得汝陽十四州縣諸公并力,中建大殿五楹,前后左右配殿兩廊,以及大門、二門、三皇閣皆次第鼎新。”清朝末年,滿人唐晏(原名瓜爾佳·震鈞,字在廷,又字元素,號涉江)路過上蔡,寫下《游上蔡縣白龜廟記》時還稱白龜廟“廟貌巍煥,像設隆崇”“案上伏白龜,琢石為之,雕鏤絕致。”民國重修上蔡縣志時也說“該廟殿宇歷代修葺,迄今猶巍峨在望”“其中房屋計:石坊一座(上書蓍臺二字),大門三間,正殿五間,二門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三皇閣三間,八卦臺一座,蓍園,道院。”可見白龜廟是一片規模宏大的建筑。
然而,唐晏不知道的是,此時白龜廟和二十五頃祭田已成住持郭仿耕的私產,他淫逸成性、無所事事,早就引起了當地士紳的不滿。為改變現狀,民國元年,上蔡縣議會在白龜廟辦了農業學堂一所,不久學堂遷出。民國十九年,上蔡縣以寺廟東院建縣立第五小學,后為東洪鄉中心學校,民國三十一年,又設私立蓍臺初級中學。
如今的白龜廟,在當地有關部門和文化人士的努力下雖然有整修,按照傳統每年也舉辦伏羲誕辰廟會,但是氣象已大不如從前,只有追思,早沒有了明人王概《登蓍臺》記錄的盛景:高臺突兀接荒城,風雨年年蓍草生。
鳳尾飄蕭云氣濕,龍頭夭矯露華清。
重瞳此日升雙闕,一本何時滿百莖。
安得神龜常守護,靈根直擬獻承明。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