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保存在龍蛋化石中的完美胚胎
摘要:通過將“英良貝貝”與其他獸腳類恐龍、長頸的蜥腳類恐龍和鳥類的胚胎進行比較,研究團隊提出,原本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收縮行為,可能最早是從幾千萬年或上億年前的獸腳類恐龍中演化而來的。如何進一步檢驗這一假說,需要更多胚胎化石的發現。
新華社福州12月22日電(記者 趙雪彤)22日,一件保存在恐龍蛋化石中的完美胚胎亮相福建省科技館。該恐龍胚胎化石有著7200萬至6600萬年歷史,是迄今為止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之一,揭示了恐龍胚胎與現代鳥類的密切聯系。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交叉科學》上。
研究人員介紹,這只出生前的小恐龍看起來就像一只蜷縮在蛋里的小鳥,這又一次證明了今天鳥類的許多特征最早是從它們的恐龍祖先中演化出來的。
該化石是在江西省贛州市的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的,屬于一只沒有牙齒的獸腳類恐龍,目前館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將這個標本昵稱為“英良貝貝”。根據標本短高且無牙的頭骨,“英良貝貝”被確定為竊蛋龍類。
研究團隊發現,“英良貝貝”的保存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中是獨一無二的,其頭部位于身體下方,腳在兩側,身體背部沿著蛋的鈍端蜷縮著。這種姿勢與現代鳥類的胚胎類似,而在以前的恐龍胚胎化石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情況。
據了解,鳥類在孵化前不久會產生一系列的收縮姿勢,即彎曲身體,把頭伸到翅膀下面。未能完成這種姿勢的胚胎,孵化失敗并死亡的概率會更高。
據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極少數恐龍蛋內保存有胚胎化石,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這些化石為研究恐龍的生殖、行為、演化以及古生態提供了寶貴資料。
通過將“英良貝貝”與其他獸腳類恐龍、長頸的蜥腳類恐龍和鳥類的胚胎進行比較,研究團隊提出,原本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收縮行為,可能最早是從幾千萬年或上億年前的獸腳類恐龍中演化而來的。如何進一步檢驗這一假說,需要更多胚胎化石的發現。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