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工人文化宮“變形記”
摘要:駐馬店工人文化宮主任魯志青明顯感到工人文化宮的改建對職工們的觸動,“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我們的工會會員卡,很多人都打電話催促著要辦,這在之前是少有的。”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駐馬店工人文化宮以場館為主陣地,通過發揮自身服務優勢,打造了網上職工文體服務品牌。
工人日報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董君亞 郭東升
駐馬店工人文化宮自2018年12月公益收回后,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化陣地建設要求,在始終堅持抓好思想政治引領的同時,結合職工需求進行了改擴建。近年來,市總工會堅持把發揮工人文化宮主陣地作用放在突出位置,推動工人文化宮納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引進上海、北京等地文化宮的辦宮理念,以“宮宮聯合、宮企合作”的模式,創新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統籌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服務場館,助推工人文化宮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品牌建設,實現服務升級。駐馬店工人文化宮投入使用后,在教育培訓、文化活動、體育運動等傳統服務基礎上做實做優職工賦能、關愛服務等特色品牌,不斷提升職工的凝聚力、吸引力,讓工人文化宮里有職工、有文化、有活動、有品牌。
2021年上半年,河南省總工會領導王保存、寇武江、張揚先后到駐馬店工人文化宮視察指導,省總工會主席王保存稱駐馬店工人文化宮為全省工會系統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的工會資產保值增值、工人文化宮可持續發展的新路。10月13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化陣地運營管理調研組蒞臨駐馬店市,對駐馬店工人文化宮以“宮宮聯合、宮企合作”的運營模式給予肯定。10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西北海市召開全國工人文化宮高質量發展會議,駐馬店市總工會與廣西北海市、山東青島市總工會代表全國省轄市工會就新時代工人文化宮建設及運營情況在會上作經驗交流。
2021年10月24日《工人日報》第四版以《駐馬店工人文化宮“變形記”》為題,重點宣傳報道了駐馬店工人文化宮創新運營模式,推動職工文化邁進高質量“生活圈”的具體實踐。今日本版予以轉發,讓我們在此文中共同探索駐馬店工人文化宮的發展途徑。
——編者
10月18日下午,駐馬店工人文化宮的運動場館內,職工王麗霞拿起網球拍與同伴兒開始了運動,放眼望去,鋪滿塑膠地板的運動場上遍是活躍的身影。
“聽說文化宮2010年就建了,但我之前從沒來過,就是從2021年才開始來的。”和王麗霞一樣,場館中的人幾乎都是從2021年才開始來的,在此之前,駐馬店工人文化宮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座普通的建筑。
重新熱鬧起來,源于一場轟轟烈烈的“變形記”。
“滿足職工心中對文化宮的期待”
“文化宮怎么建?”對于這個問題,駐馬店市總工會選擇從職工那里獲取答案。
時任駐馬店市總工會主席張麗彩說,只有讓工人文化宮里有職工、有文化、有活動、有品牌,才能實現文化宮資源“動”起來、工會服務“活”起來、職工文化“轉”起來。
于是,一則關于駐馬店工人文化宮改擴建征求“金點子”的民意調查發布。一時間,這件事情上了駐馬店逾百萬名工會會員的“熱搜”,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
“可以開點公益的課程”“建一個運動的地方”“想要像過去那樣可以看電影……”在這項為時3天的民意調查中,數以萬計的職工網民參與之中。其中,在“你最期待建成的場館”選項中,有20%的網民為職工體育館打call。
掌握了職工需求的“大數據”,駐馬店市總工會迅速推動工人文化宮向“精準發力”的“定制服務”轉變,制訂出了“標配+自助+點單,工會為你配齊”的改擴建方案,著力打造“兩陣地兩基地”: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強陣地、職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陣地、新時代職工素養教育基地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展示基地。
“在教育培訓、文化活動、體育運動等傳統服務基礎上,瞄準職工需求,做亮做優職工賦能、關愛服務等特色品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3+X’。”張麗彩說,班子內部達成一致,只有立足傳統服務盡量把X做大,才能不斷擴大工人文化宮服務覆蓋面,釋放紅利輻射到更多基層職工。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確定了方向,但如何既堅持公益性、服務性的方向,又實現可持續發展呢?”經深入考察調研、廣泛征求意見,2019年8月,駐馬店市總工會決定采取“宮宮聯合、宮企合作”的模式進行運營管理。
“這天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從此文化宮的建設走上了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的道路。”駐馬店市二級巡視員、時任駐馬店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李永春說。
尋求合作、公開招標……一種全新的“宮宮聯合、宮企合作”文化宮運營模式在駐馬店落地生根。
2019年9月,駐馬店工人文化宮與浙江海寧工人文化宮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9月,經公開招投標,與武漢一家擁有在武漢三鎮開辦場館經驗的體育文化專業性服務機構簽署了《合作運營協議》。
不到1年的時間,市職工宣傳教育中心、職工體育健身中心、職工文化交流中心、職工素養(技能)培訓中心等15個場館相繼改造成功,工人文化宮開始面向公眾開放。
“職工的樂園又回來了”
對于家住駐馬店驛城區的李女士來說,駐馬店工人文化宮的這次“變形”來得很及時。
“新修建的工人文化宮里不僅有文化,還有朋友和醫生,他們拯救了我的生活。”半年前,李女士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家庭變故,當全家沉浸在兒子考上重點高中的快樂中時,丈夫卻意外辭世,兒子不愿去上學,也抗拒去醫院……李女士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被折磨得身心憔悴。
李女士單位工會專干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鼓勵她帶兒子到工人文化宮職工心理服務中心咨詢。李女士清楚地記得,當天值班的二級心理咨詢師范大慶熱情接待了她。之后,在為期三個月的心理疏導中,范大慶心貼心地和她兒子做朋友。
“慢慢地,兒子飲食正常了,還幫我做家務,更主要的是他又有繼續上學的想法了。”兒子的變化李女士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對李女士而言,這是久違的陽光。
“來過的都還會再來,甚至帶動身邊的人來。”駐馬店工人文化宮主任魯志青明顯感到工人文化宮的改建對職工們的觸動,“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我們的工會會員卡,很多人都打電話催促著要辦,這在之前是少有的。”
“公益課的內容就更豐富了,有傳統工藝的風箏制作、宮燈制作、面塑;手工類的鉤編、木作、手工皂;文體類的射箭、聲樂、美術;生活類的植物種植、急救培訓等。”說起文化宮的“美生活·周公益課”,魯志青如數家珍。據她介紹,全年40多節的公益課會聚了一批又一批忠實的粉絲,每次活動一推出就被“秒殺”。
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駐馬店工人文化宮以場館為主陣地,通過發揮自身服務優勢,打造了網上職工文體服務品牌。“相約工會·清涼一夏”首場演出后,不少職工發朋友圈這樣說起自己的感受:“闊別多年,職工的樂園又回來了。”
“文化宮各個場館陸續開放后,人越來越多,每天來文化宮的人數都快上千了。”魯志青說,這樣的場景,讓駐馬店工人文化宮的干部職工們覺得很有干勁。
(轉自《工人日報》2021年10月24日第四版)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