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的雜技夢——省級非遺張氏飛車傳承人張海濤的雜技人生
摘要:第四代傳承人張歡、張萍秉承祖、父輩飛車技藝,從小就跟著飛車團云游四方,集自行車、摩托車、汽車表演為一體,傳承張氏的飛車技藝至今。現在,第五代傳承人張士怡、張程程在學習之余,跟隨祖、父輩學習飛車技藝,傳承這門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
記者 郭建光
清晨5點剛過的泌陽縣城尚未蘇醒,剛剛公示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的張氏飛車掌門人張海濤家的院落里,年過五旬的張海濤已經開始拉伸身體,為接下來的訓練做準備。
就在幾天前,他剛剛帶領愛徒在省城鄭州斬獲省第十一屆雜技大賽暨“百戲杯”雜技優秀作品展演大獎銀獎。捧著沉甸甸獎杯的那一刻,張海濤眉頭瞬間舒展,這既是對他們家族引以為傲的張氏飛車的肯定,也是對他如何傳承這一民間非遺絕技的肯定。張海濤原本對參加這次比賽還有些猶豫,正是在泌陽縣文化局、縣委宣傳部及縣文聯的支持下才放手一搏,再取輝煌。
飛車表演。
從40多年前,那個在泌陽縣城王家大院練功的七八歲的孩子算起,張海濤已經在雜技王國遨游了許久許久。他有一個夢,就是把發端于盤古大地的這項傳統雜技發揚光大。從單車飛車,到摩托車、汽車飛車走壁,一場場演出都宛如一場夢,只有在夢里,他睡得最香甜,只有活在理想的王國里,他才神采奕奕,一往無前!
“飛車走壁硬漢”張海濤
“小時候我就做了一個夢,夢里我在舞臺中間飛了起來。我清晰記得,我沒有翅膀,可是那種飛翔的感覺深深扎根心中。”位于泌陽縣城小巷深處的張家院落內一株檸檬樹上掛著金燦燦的果實,屋內的盆景內綠意盎然,文竹秀美,魚兒暢游,別有洞天。
張海濤出生于飛車世家,是不折不扣的雜技小子。長期浸潤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訓練表演自行車飛車氛圍下的張海濤,從第一次接觸表演就深深愛上了這門祖傳的技藝。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天雷打不動的練功枯燥而平庸,這對渴望成功的小海濤來說,自己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今后邁向成功的通行證。
張海濤(右二)與家人在一起。
張海濤回憶,他自小常隨著父輩們東奔西跑,小小年紀的他總是趁大人不注意就往自行車上跨,摔倒了也不怕疼,爬起來繼續蹬。爺爺見他那樣子,欣慰地說:“這孩子是離不開飛車了。”
1979年8月,在泌陽縣文化局上班的父母,經省文化廳批準,組成了一個以自行車為主的飛車走壁雜技團。當時演出壁桶直徑6米,開始在泌陽演出,場場爆滿,贏得掌聲無數。后來被邀請到鄰近市縣演出也是廣受好評。
土生土長的泌陽張氏飛車隨著經濟浪潮的起伏,也在經受著來自全國雜技團體的強烈沖擊。演出瞬間不吃香了,看者寥寥,演員都要吃不上飯。見此,張海濤的父輩深感力不從心,就順理成章把他推薦到張氏飛車團團長的位置。位置有了,如何干,是年輕氣盛的張海濤首要面對的難題。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是多年扎實的演出經驗給予他沉穩干練的性格。
如果拿不出絕活,張氏飛車只有死路一條!張海濤暗下決心,在20世紀80年代率先打破單一的自行車表演的方式,同時面向全國選招了20多名雜技演員,補充新鮮血液。
摩托車飛車一亮相就迅速贏得了市場,表演一場連一場,邀約一個接一個。這些年輕演員們最開心的是聽到表演中觀眾的掌聲、呼聲與贊美聲。生活條件漸漸提升,自信洋溢在張海濤的臉上。摩托車飛車成功后,他和家人到處借款增加裝備。為提升演出水平,張海濤親自上陣與演員們一起不斷嘗試新的表演動作,如“雙飛雙展翅”“翻胯舞帶”等特技。在表演過程中,5名演員騎著摩托車,手舞彩扇或彩帶,俯仰旋轉著身體,時而并排同行,時而交叉前行,驚險、刺激、快速、嫻熟的摩托車飛車表演成為張海濤實現的一個夢想。
飛車表演實現質的飛躍
“觀眾的審美需求呈爆發式發展,以前沒有電視,娛樂生活匱乏,他們的興奮點專注驚險、刺激的表演節目。可是隨著娛樂文化方式的多元化發展,自行車、摩托車飛車表演漸漸不能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快速提升的需求。”張海濤說。
1989年,在湖南省岳陽市,張海濤和演員們精彩的飛車特技表演,折服了無數觀眾,所到之處依舊是滿堂彩。就在這期間,當地一位觀眾到后臺找到張海濤試探著建議他摩托車飛車表演雖好,可如果能夠開著汽車飛車表演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正是這句話,一下子勾起張海濤的興奮點。目標有了,可是如何尋找突破口,成為他的苦惱。安于現狀,勢必會走父輩的老路,雜技團的前景堪憂,如果沿著創新的道路走下去,剛剛好一些的經濟條件又要再一次遭遇危機。變則通,通則久,經過深思熟慮的張海濤把這個想法與家人商量,當即遭到父輩的反對。他明白他們都是為自己好,為這個家好。可是他有著更多的思考,張氏飛車不是他一個人的,也不僅是張家的,而是社會的,是屬于人民的。
經過努力,張海濤可以把汽車開上桶壁了,但所謂的汽車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斗,非常簡陋,給人以道具車的感覺,和在大街上行駛的汽車完全兩碼事。演出是成功了,但觀眾看起來很不過癮。有的觀眾看了這種不倫不類的怪物車后,意味深長地說:這是什么汽車啊!有本事把真的汽車開上去!這對張海濤刺激很大,他想:是啊,這樣的表演我自己看了都不過癮,更何況觀眾呢!
張海濤想嘗試把沒有經過任何改裝的汽車開到桶壁上去,但真正實施起來堪比登天。他不顧家人的勸阻和社會上冷言冷語的攻擊,花兩萬元錢在岳陽市購買了輛完全沒有改裝的奧拓車,進行飛車走壁試驗。結果小汽車都摔壞了,也沒有成功。
他發現這輛車的底盤比較低,自重較重,上起步板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技巧、用怎樣的速度才能在桶壁上跑起來呢?風險到底有多大?所有這些對于張海濤來說,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而且在試驗時又不能掛保險繩,一旦失敗,自己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從事飛車表演都很難說。第一次試車就慘遭失敗,車子毫不留情地從桶壁上翻了下來。所有人都嚇壞了,但所幸這次摔得很輕,車身沒有受到損壞,自己也完好無損。張海濤并不理會剛才的驚險,繼續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試驗中。他不惜重金從北京定制汽車和部件,經過不斷努力,1995年,張海濤的汽車終于可以在桶壁上操縱自如了。
雜技世家在傳承中創新出彩
據泌陽縣作家協會主席周豫林研究考證及《泌陽縣志》記載:張氏飛車起源于清末光緒年間的張氏雜技班。首創人張永錫(1895年出生)少年時代因生活所迫,離家出走,跟隨南陽“喬老拐”雜技刀山班,練就一手在地窖、舞臺及鋼絲上表演高難度車技的絕活。新中國成立后,第二代傳承人張繼宗(1932年出生)在繼承中發展為自行車飛車走壁。20世紀80年代,第三代傳承人張海濤(1964年出生)兄妹四人又大膽創新,成立飛車團,由自行車飛車,發展到摩托車、汽車飛車走壁,把飛車技藝推向高峰。張家第四、第五代傳人也都在練功、表演中。該項目傳承至今已有一百余年歷史。
張氏飛車主要是在直徑25米、高8米左右的木桶、鐵壁和環球壁上,利用高速運動和慣性原理,進行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飛車表演。代表性節目有自行車飛車射箭、摩托車女子群飛、飛車女子時裝秀、小汽車飛車走壁等。1980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第三代傳承人張海濤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由開始小規模的自行車飛車,發展到摩托車、汽車飛車走壁。張海濤、張海燕、張海霞、張海波兄妹四人,把“張氏飛車”技藝和聲譽推向高峰,在飛車領域獨樹一幟,在全國雜技界也引起了轟動。2003年,張氏飛車藝術團發展到有木桶飛車、鐵壁飛車和環球飛車3個演出團隊,有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和高空雜技等表演內容,固定資產500余萬元,演職人員89人。第四代傳承人張歡、張萍秉承祖、父輩飛車技藝,從小就跟著飛車團云游四方,集自行車、摩托車、汽車表演為一體,傳承張氏的飛車技藝至今。現在,第五代傳承人張士怡、張程程在學習之余,跟隨祖、父輩學習飛車技藝,傳承這門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
張氏飛車根植于當地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中央電視臺、《中國藝術報》等媒體曾數次給予專題報道。張氏飛車先后被公布為市級、省級非遺。日前,張海濤被公布為省級非遺張氏飛車傳承人。
張氏飛車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征是在傳統車技表演上的大膽創新與發展。張氏飛車不僅是在挑戰人類生命體能的極限,還開拓了人類大腦的智慧領域,展現了藝術的魅力。
如今,在泌陽縣文化局工作的張海濤每天都是忙碌而充實的,他肩負著傳承張氏飛車的重任。張氏兄妹中有張海燕、張海霞、張海濤三人被中國雜技家協會吸收為會員,張海濤曾參加了全國雜技家協會代表大會。
2004年,張海濤被中國雜技家協會評為中國雜技家協會第三屆德藝雙馨會員。2005年,張氏飛車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百佳文化經營單位”。 2014年,張海濤被河南省雜技家協會授予河南雜技杰出貢獻獎。2017年,省文化廳、省財政廳撥付張氏飛車專業演出及保護經費6萬元。
飛翔的雜技夢,有夢誰都不平凡。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