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灑沃土五谷香 ——記汝南縣農藝師張金發
摘要:張金發指導她栽培香菇,當年實現利潤5000元,第二年利潤更多,現在杜小麗已成為張樓鎮的香菇大戶,僅香菇這一項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張金發用科技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取得了豐碩成果,脫貧戶有的成為農業種植大戶、有的成為養殖狀元,有的還成為公司老板。
記者 陳 誠 通訊員 朱合順
在文化名城汝南提到張金發,人們稱贊他是科普推廣的有心人、群眾創業就業的鋪路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退休以來,他為群眾講科技課300多場,聽眾1萬多人;解決群眾種植養殖難題100多個,挽回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幫助8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其中有25戶成為農業戰線上的標兵。他連年被評為省、市、縣科技推廣普及先進工作者,獲科技創新試驗獎、新農藥試驗推廣獎等。《河南日報》等媒體對他進行過多次報道。
1952年3月,張金發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后來到汝南縣供銷社生產公司從事三農服務工作。也許是在農村成長起來的緣故,他對農村農業有著特殊的情感,也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扎實肯干、任勞任怨、拼搏創新,連年被評為縣供銷系統先進工作者。他在工作中體會到,要做好三農服務工作,僅有工作熱情是不夠的,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基于這一認識,他在工作之余發奮讀書,先后熟讀了《食用菌養殖》《小麥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與施肥》等書,記了大量讀書筆記。他受組織委派參加了省、市舉辦的種植養殖培訓班,在豐富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為服務三農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工作的勁頭更足了,成果頗豐,曾先后得到兩任縣委書記的贊賞。他因天麻種植推廣成績突出,被市里評為科技創新成果獎獲得者;因藥物除草推廣成果顯著,他獲得了科技成果二等獎,并獲得農藝師職稱。
2012年,60歲的張金發光榮退休后,理應在家安享晚年,但他考慮更多的是如何用科技架起群眾致富的橋梁,仍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科普工作中,每年下基層都在200天以上,宣傳科學知識、到田間把脈問診,解決群眾生產中的難題。他應聘到汝南縣職業技術學校、汝南縣天中技術培訓學校任教。他授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現實與長遠的統一,論據有力、深入淺出,深受師生們的好評。他還把課堂搬到田間,群眾需要什么就講什么,群眾遇到難題就講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次授課時,汝南縣三門閘街道辦事處唐高村高狗娃反映自己種的五畝黃瓜出了問題,張金發課后及時趕到現場,經過分析認為這是土壤、施肥、氣候、用藥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根腐病。他指導采用NEB加多菌靈綜合治理,7天后,黃瓜秧枝肥葉茂,當年唐狗娃獲得畝均2000多元的好收成。唐狗娃逢人便說,張金發是名副其實的莊稼醫生。
2016年11月,他在汝南縣張樓鎮王溝村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時,村民杜小麗是養豬專業戶,因環境不達標被停業后,豬場一直荒廢著。張金發指導她栽培香菇,當年實現利潤5000元,第二年利潤更多,現在杜小麗已成為張樓鎮的香菇大戶,僅香菇這一項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在汝南縣金鋪鎮趕科技大集宣傳科技知識時,幾位農民向他反映,家里責任田的麥子原來長勢很好,后來漸漸變黃,還出現成片死亡的現象,讓他們不知所措。張金發隨即趕到現場實地察看,找到病根后給他們講解小麥得的什么病、應該采取什么方法治療、打什么農藥。事后幾位農民給他打電話說:“張老師你教的方法真靈,小麥現在長勢很好。”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張金發用科技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取得了豐碩成果,脫貧戶有的成為農業種植大戶、有的成為養殖狀元,有的還成為公司老板。每當談到這些,他都顯得那樣的平靜。他說,為村民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