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交互共享 匯聚人才振興合力 ——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分論壇側記
摘要:在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賦能雙循環:構建國際合作新格局”分論壇上,來自中國、新西蘭、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高校和學術組織代表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會,共同探討如何加強教育領域的溝通與合作,培養適應“國際合作新格局”戰略需求的國際化人才。
駐馬店網訊(記者 耿楊揚 見習記者 殷瑞杰)眾智匯集,熱情不減。11月26日,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系列分論壇成功舉辦。與會嘉賓立足新發展階段,緊扣產教融合主題,充分探討了數字化背景下教育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概念及舉措。
學習革命 助推教育業態變革
在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學習革命:數智化推動教育質量變革”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聚焦論壇主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一同為探尋智慧學習建言獻策。
廣東財經大學校長于海峰在題為《數字化新業態催生商科人才培養新模式》中,從專業布局的智能化升級、課程建設的智能化改造、教育學方式的智能化轉向,闡釋了智能時代對新商科教育的影響,重點說明了廣東財經大學新商科人才培養所遵循的中國邏輯、高教邏輯、技術邏輯和大灣區邏輯,系統介紹了該院校在培養商科人才的寶貴經驗。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的結構,我們作為人才培養單位該做什么?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校長謝華清認為,要著力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為未來提供人力支撐的目標。
“推動數字戰略,人才是關鍵,數字人才日益程度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棗莊學院黨委書記曹勝強圍繞該校培養數字人才培養實踐提出,要構建跨界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數字人才培養支撐體系,實行產教融合全方位協同育人。
論壇期間,防災科技學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委員會及中國科技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上海商學院、西安外事學院有關負責人圍繞“構建教育新生態”主題展開創新案例分享。
教育優先 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了教育行業包括鄉村教育前所未有的遠大前景,也給了我們無限暢想的廣闊空間。”
在“鄉村振興: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新作為”分論壇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為鄉村教育提質增效,形成美麗鄉村建設人才效應合力,才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開好局、起好步。
中國教育科學院副院長于發友提出,要切實把人工智能擺在鄉村教育發展的突出位置,統籌謀劃人工智能支撐鄉村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以高質量的教育科研引領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教育改革發展。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是全國首批應用型大學,也是滇西六大精準幫扶項目之一。該校副校長索昕煜分享了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堅持產教融合思路,運用數字經濟與產業互聯網應用技術相結合方式,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
“要充分發揮人才、科技、文化、組織優勢,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服務鄉村振興的歷史新使命。”溫州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定福以《紅色引擎 綠色發展——溫州理工學院的鄉村故事》為題,分享了高校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思路、新舉措。
“新鋪設起的百兆光纖網,讓西和城鄉孩子與世界近在咫尺,教育高質量脫貧點亮貧困家庭孩子的前行之路。”甘肅省西和縣位于甘肅省東部,是全國最后摘帽的52個貧困縣之一。西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長林帶著勝利的喜悅,分享了鄉村新變化、新面貌及對未來振興發展的新憧憬。
論壇分享了北部灣大學、浙江萬里學院、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黃淮學院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實踐創新案例。
互學互鑒 賦能教育蓬勃發展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離不開產業、技術和教育的國際合作、協同及交融。在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賦能雙循環:構建國際合作新格局”分論壇上,來自中國、新西蘭、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高校和學術組織代表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會,共同探討如何加強教育領域的溝通與合作,培養適應“國際合作新格局”戰略需求的國際化人才。
“人文交流縮短了心理距離,縮短了文化距離,澆鑄了共同體的意識,促進了集體認同。”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李丹從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出發,強調了區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路徑。
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副主任宋凱從有色金屬國際產能合作的新進展、有色金屬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構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三個方面。分享了有色金屬行業服務雙循環,開拓國際產能合作,培養本土人才,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案例。
德國北黑森應用科技大學副校長邁克爾·納莫克爾及德國北黑森應用科技大學數字和安全管理主管史蒂芬·考文特共同帶來了題為《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環境控制對信息物理社會的影響》的主旨報告。
“通過平臺為產業服務,把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實施產業化。”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固態電池協同創新平臺主任謝海明介紹了固態電池協同創新平臺搭建的基本情況和戰略意義。
來自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思特雅大學、日中高齡者福祉協會的參會嘉賓圍繞“國際合作的多樣化實踐”的主題進行創新案例分享。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