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劍文化的前世今生
摘要:當時“百兵之王”的棠溪寶劍,成為戰爭之需,數百萬軍隊的大量需求,促進了棠溪冶鐵鑄劍文化的發展。史書記載:“工匠達七千之眾”,需求量日益增多,無疑需要更多的工匠和從業者。描繪了棠溪冶鐵鑄劍文化的壯麗篇章。
□ 蘇 哲
西平棠溪劍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至今已走過了2700多年的歷程,仍綻放著驕人的光彩。
西平春秋屬楚,戰國歸韓,其境內西部山區的棠溪,位于伏牛山余脈,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為古代著名的冶鐵鑄劍重鎮。
棠溪冶鐵鑄劍資源之一:藏量豐富且優質的鐵礦。資源之二:棠棣木。棠溪河沿岸及山體上生長著茂密的棠棣樹,木質堅實細膩,是制作劍鞘的上佳材料。資源之三:棠溪水。水質清冽,且含有微量元素,適宜淬刀劍?!稌x書》載:“棠溪水,淬刀劍特堅利。”
三大自然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成就棠溪劍文化的基礎。
促進棠溪冶鐵鑄劍文化發展的另一條件,也就是外部客觀條件,即時代和機遇。一是春秋戰國時期各方諸侯爭斗,連年戰爭頻繁不斷。諸侯取勝的關鍵因素就是武器裝備,需要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當時“百兵之王”的棠溪寶劍,成為戰爭之需,數百萬軍隊的大量需求,促進了棠溪冶鐵鑄劍文化的發展。二是大批工匠云集。史書記載:“工匠達七千之眾”,需求量日益增多,無疑需要更多的工匠和從業者。南方的歐冶子、干將等著名匠人,紛紛奔赴棠溪,施展才藝。
種種客觀因素,加快了棠溪向天下第一兵工重地邁進的步伐,于是出現了龐大的鑄劍規模。河南冶鐵考古專家李景華先生在實地考察之后的論證中稱:“方圓達480平方公里,規模輻射至周邊五個縣、市。在中心帶形成冶爐東城、冶爐西城、棠溪城、合伯城。遍地爐火,可謂‘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山川’。”描繪了棠溪冶鐵鑄劍文化的壯麗篇章?!蹲x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河南五》記載:“棠溪村在縣西北,接郾城縣界。昔時產金甚精,所謂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戰國策》:“蘇秦曰:‘韓之劍戟,出于棠溪,即此矣。又縣西舊有龍淵水’。”《太康地記》:“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故劍有龍泉之名,蘇秦所稱龍淵之劍也。”司馬貞曰:“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其劍皆出西平縣。”
棠溪劍文化在我國歷史上一度輝煌,因唐代一場戰亂而式微,20世紀60年代得以挖掘、傳承。如今的棠溪劍文化,在當地傳承人的手中不斷發展,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