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河南人”第三屆最美退役軍人候選人事跡簡介
摘要:先后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河南省直機關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優秀共產黨員等。韓鋒,男,漢族,197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1987年11月入伍,1991年5月退役,現任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南有限公司商丘分公司三級經理(正職)、駐夏邑縣橋南村第一書記。
附件2
“出彩河南人”第三屆最美退役軍人候選人
公 示 材 料
(按姓氏筆畫排序)
01.王文喜,男,漢族,1964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12月入伍,1986年12月退役,現任信陽市固始縣陳淋子鎮孫灘村黨支部書記。保持軍人本色,主動謀發展,積極招商引資,甘于奉獻,詮釋軍人內涵,組織黨員干部、群眾修路架橋,改善交通條件;積極扶貧,妥善安置貧困戶、五保戶,集中供養五保老人;謀劃鄉村振興,奮力打造三土集團。組織成立孫灘村“三土”藝術團,建立老電影收藏館,做出許多善事義舉;擁軍優屬,不褪軍人本色,熱心部隊建設,重視對軍烈屬的幫助,及時解決困難,率先建立退伍軍人服務站,雙擁工作引領全縣。先后被授予信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02.王世俊,男,漢族,196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1978年1月入伍,1984年1月退役,現任濟源市王屋鎮韓旺村黨支部書記。改造舊村,2000年以前,韓旺村整體環境較為臟亂,古老建筑布局不夠合理,村民出行不便。2000年,他帶領韓旺村進行村居環境大改造,通過精心組織、合理布局,在保持歷史文化感的基礎上,著力提升衛生環境、道路建設、房屋整修,逐步將韓旺村打造成美麗大方、文明向上的秀利山莊,并榮獲市級人居環境示范村稱號。帶領村民籌資和市民政局的鼎力相助,高標準建成14間教學樓,無償籌地14余畝,為韓旺中心小學修建教學樓、餐廳、宿舍樓、運動場等。2015年至今,壘砌河道1500米,建成6個蓄水池,容量5000方,平整土地120畝,硬化生產用路3500米,鋪設自來水管道7000米,土地灌溉水管17000米,污水處理管道2400米,化糞池3個。先后被評為濟源市先進工作者、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等。
03.王守偉,男,漢族,197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86年11月入伍,1993年1月退役,現任濮陽市南樂縣近德固鄉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997年當選村支部委員,2005年當選村支部副書記,2011年當選村支部書記。當時的王村,村集體賬目混亂,村民天天上訪,各項村務工作不能正常開展,縣里兩次派工作組來村都無法徹底解決村遺留問題。村民怨聲載道。王守偉當選支部書記后,從建立村理財小組做起,多次專訪老黨員、老干部和群眾代表,收集多方建議,制定整改方案。憑著在部隊養成的優良作風和過硬的軍隊素質,逐漸使王村走向和諧。經過10余年的努力,將其村打造成全國鄉村綜合治理示范村。被濮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授予濮陽市最美退役軍人等。
04.王鵬飛,男,漢族,1984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2月退役,現任平頂山市河南龍山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負責人。退伍后時刻牢記初心使命,時時處處注重發揮黨員和退役戰士的先鋒模范作用,先后安置退役軍人416名走上工作崗位,致力于將企業鍛造成為勇于承擔“急難險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堅強戰斗堡壘,積極參與配合公安機關掃黑除惡、治安防范等工作,堅決配合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組織1.2萬余人次參與創文、創衛、疫情防控等工作。個人累計向山區貧困村貧困群眾捐款捐物20余萬元,籌集資金200萬元為山區貧困村修路架橋、訪貧問苦、捐資助教等,積極開展尊崇老兵、關愛老兵、慰問老兵系列活動。被河南省總工會授予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
05.牛耀克,男,漢族,197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1989年3月入伍,2004年9月退役,現任漯河市信訪局接訪科科長。堅持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放在為群眾解難題、謀福祉上,務實重干、開拓創新,高標準完成接訪處訪等各項工作,為全市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和全省信訪穩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實際行動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詮釋了轉業軍人的價值擔當和風采,彰顯退役軍人的錚錚誓言和永遠不改變的軍魂,做到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離軍不離黨”,是廣大軍轉干部的楷模。先后被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南水北調先進工作者、信訪工作先進個人;被省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評為2020年度問題樓盤化解攻堅工作先進個人等。
06.邊曉輝,男,漢族,198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1999年12月入伍,2004年12月退役,現任鄭州市鄭東新區獵鷹忠應急救援中心大隊長、河南獵鷹保安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2004 年退伍后,帶領公司于 2016 年完成從河南獵鷹特訓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升級到河南獵鷹特勤保安服務有限公司,同時成立河南雷神特訓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和獵鷹忠應急救援中心。至今,公司現已擁有員工 900多名,主要優秀骨干 270 人,特勤隊員 356 名。2019 年 5 月 12 日萬人誓師大會上,邊曉輝團隊得到河南省副省長武國定的慰問,得到副省長武國定的高度贊揚!戰疫期間,邊曉輝發動“應急救援隊”,拿出沖鋒舟、動力傘、無人機等應急救援設備,義務消毒達 260 萬平方米,時長 55 天!2021年7月20號河南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導致災情嚴峻,當晚鄭州獵鷹救援中心接到河南省應急管理廳調度指令,隊長邊曉輝立即組織近40名隊員、自帶沖鋒舟2艘、橡皮艇5艘、救援車輛4臺,參與到鄭州、新鄉衛輝等地,累計幫助4100余名受困群眾脫離危險。先后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鄭州市經八路街道優秀共產黨員等。
07.劉白,男,回族,1982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2001年9月入伍,2013年5月退役,現任省財政廳直屬機關黨委一級主任科員。該同志堅守信仰、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埋頭苦干,為推進財政黨建高質量發展,打造河南財政黨建亮麗“名片”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的大寫人生。所在廳機關黨委2016年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19年被中組部、中宣部授予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個人連續被3次評為省財政廳先進工作者,4次被評為省財政廳優秀共產黨員;在部隊時曾參加汶川救災、北京奧運安保、建國60周年首都國慶閱兵,空軍成立60周年裝備解說等重大任務,榮立三等功一次,并多次受到總政治部、空軍政治部、空降兵第十五軍表彰。先后被財政廳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被省委直屬機關工委授予河南省直機關五一勞動獎章、被省總工會授予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
08.劉國賢,男,漢族,196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10月入伍,1990年12月退役,現任許昌市禹州市場監督管理局駐鎖石溝村第一書記。五級傷殘退役軍人劉國賢,2014年成立禹州市兵之夢戰友藝術團,2016年經市委組織部批準成立兵之夢黨支部,任黨支部書記。支部成立以來,以黨建引領鑄公益品牌,發揮了堅強的基層非公黨組織的堅強保壘作用,帶領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始終堅持帶領團隊積極忘我的活躍在國防宣傳、擁軍優撫、扶危救難、幫貧脫困、社區演出、抗疫戰疫等公益活動一線。先后捐資6萬多元,組成抗疫志愿服務隊在社區堅守近兩個月。幾年來,用自己的傷殘優撫金做公益活動,花去了20多萬元,從不后悔。先后被河南總工會授予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被許昌市委授予許昌市先進工作者、許昌市雙擁工作先進個人、許昌市第二屆最美退役軍人特別獎等。
09.劉海軍,男,漢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87年11月入伍,1991年11月退役,現任新鄉市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安保大隊長。2021年7月20,新鄉連降特大暴雨,城區發生嚴重內澇,劉海軍迅速帶領新鄉市退役軍人應急救援隊隊員,投身抗洪搶險,把水中熄火的汽車推出,在水深處設置路障,用沖鋒舟運送被困群眾。特大洪水發生,劉海軍主動向應急管理局保障中心報備領受任務,7月22日凌晨四點帶領救援隊員和三艘沖鋒舟趕往衛輝市,轉移出被困村民1000多人。榮獲三等功一次。
10.劉皓,男,漢族,1972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90年3月入伍,1999年8月退役,現任南陽市國醫仲景艾草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負責人。從央企高管崗位上辭職回鄉創業,創辦南陽國醫仲景艾草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帶頭樹立“南陽艾”形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金融帶貧、產業扶持入股、土地入股、轉移就業、獻愛心,送溫暖等多種扶貧模式,使附近區域內建檔立卡的468戶(6戶退役軍人)貧困戶脫貧。現種植艾草面積逾6000畝,年用工量突破6萬人次,為周邊群眾和退役軍人轉移就業提供了良好平臺,以實際行動將“千企幫千村”工作扎實地向前推進。先后榮獲“建行杯”河南省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二等獎、南陽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先進個人等。
11.李葉寧,女,漢族,1969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92年7月入伍,2000年2月退役,現任漯河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長期工作在臨床一線,積累了大量危重病人的救治經驗,熟練掌握體外膜肺氧和監測技術,對危重癥患者的機械通氣、人工肝等器官支持技術嫻熟,在重癥感染、營養支持和內環境紊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多發傷、重型顱腦損傷、膿毒癥、感染性休克、病理產科、MODS、ARDS等方面有獨到的治療手段。先后在國家級雜志上發表論文20余篇,SCI文章1篇,以第一主編出版專著《臨床急危重癥救治學》一部.獲市級科研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兩項。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她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奔赴武漢,與死神零距離交鋒,與病毒面對面搏斗,展現了一名軍人和醫務人員的思想覺悟和責任擔當。先后榮獲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中華醫學會抗疫先進個人等。
12.陳嚴,男,漢族,1981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98年9月入伍,2008年11月退役,現任信陽市紀委監委監督調查技術室主任、駐羅山縣何家沖村第一書記。鍛鑄“紅色引擎”,打造傳承紅色文化的創新典范,利用省委組織部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打造何家沖紅色教育基地。培育“紅色載體”,用紅色教育培訓撬動鄉村振興,僅用66天建成何家沖新時代講習所,紅色教育基地正式揭牌開班,截止目前,何家沖紅色教育基地培訓各類學員1050期,26000余人,為村集體經濟創收460多萬元。實施四大壯舉,為脫貧攻堅提供“何家沖模式”,建設何家沖學院,讓何家沖人民實現人人有崗位、家家有股份、戶戶奔小康。把支部全體黨員、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以及本村志愿者組織起來,特別是組成了全部由退役士兵組成的“尖刀連”,抗疫在前,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先后被評為信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018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2018年度優秀共產黨員、信陽市脫貧攻堅貢獻獎等。
13.張良,男,漢族,198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2000年7月入伍,2018年7月退役,現任省委直屬工委電教中心副主任、駐太康縣皇王村第一書記。2020年3月受領脫貧攻堅駐村幫扶任務后,堅定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線,做到嚴防死守,抓好常態防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針對村情特點,精準實施幫扶,鞏固幫扶成效,順利實現整村脫貧;采取“五抓五帶”的辦法加強支部建設,結合實際制定《幫扶規劃》《村莊規劃》,多措并舉推動產業發展,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方法措施,助力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建設文化廣場、安裝道路護欄、加強醫療保障、組織教育幫扶、開展文化扶貧、實施科技助農、爭取公益助學、治理生態環境等一系列惠民實事得到群眾的歡迎和稱贊。先后多次榮立三等功,所帶領駐村工作隊被授予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稱號。
14.李應喜,男,漢族,1949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1967年11月入伍,1976年11月退役,現為鶴壁市公安交通支隊退休民警。退休后,發揮余熱,在山城區第四小學門前站高峰崗,護送學生上下學,20米的路,整整走了22年,無論刮風下雨,春夏秋冬,從未間斷,被群眾稱為最安全的路,大家親切的稱他為“校園守護神”。先后榮獲全國好人榜、河南好人、見義勇為保護獎、河南省第五屆道德模范等,曾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會見。
15.李志強,男,漢族,196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83年10月入伍,1987年10月退役,現任焦作市孟州民生醫院黨支部書記、負責人。庚子之年新冠突襲,投資100萬元采購防控物資,投資12萬元免費中藥飲,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重癥醫學科ICU,投資600多萬元升級醫療設備、核酸檢測,投資300多萬元改建急診科和中醫科,投資300多萬元規范藥品安全儲存和供應鏈,投資400多萬元改建層流手術間。在健康扶貧中,先后為1023名貧困對象來院治療,為坡高路遠、急需村戶送發藥品3.8萬元,為家庭困難的患者減免醫療費12萬元。2020年以來擔當實施重點民生工程—德信養生文化村。先后被焦作市委、市政府評為第四屆焦作市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焦作市優秀工會之友、焦作市優秀退役軍人等。
16.張國紅,男,漢族,197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2001年7月入伍,2004年10月退役,現任三門峽市科技局總工程師、原駐靈寶市固水村第一書記。駐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面對移民、信訪、班子和貧困等復雜局面,他組織實施三期村部改造,建成配齊了20個辦公和服務場所,調整兩委配備,優化黨小組,組建了民調委員會、專業合作社、文明理事會等配套組織;累計化解40多起矛盾糾紛,基本消除群體性信訪風險;累計爭取各類建設項目和資金扶持1796.89萬元,推動村容村貌發生顯著變化,種植油用牡丹500畝190萬棵,2018年固水實現整村脫貧。調入市科技局后,他參與起草全市科技創新“1+8”政策體系,推動2020全國杜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三門峽舉辦,持續促進全市杜仲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被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授予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
17.李明星,男,漢族,198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2010年6月入伍,2018年11月退役,現任鶴壁市浚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防汛救災以來,李明星帶隊日夜堅守救災一線,共參與救援40余次,營救被困群眾700余人,疏散轉移940余人。危難當前,滿腔熱血護百姓。7月21日,荊寨村,李明星帶領救援小隊連續奮戰10余個小時成功解救20余人。23日凌晨,彭村河道決堤,作為第一支到達災區的營救隊伍,四天四夜間營救700余人。29日凌晨,浚縣傅莊大堤發生管涌,他帶隊奮戰70小時,加固堤壩總長140余米,搬運沙石300余袋,確保了駐守堤壩安全無恙。鐵漢柔情,竭誠為民示忠誠。7月11日,他從歸家途中返航,趕赴防汛救災一線。在汛情嚴峻之際,他接到年幼女兒的電話,得知身懷六甲的妻子又累病了,他將家事埋在心底,依舊堅守工作一線。未雨綢繆,提前防范除隱患。剛入夏季,李明星主動對接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提前部署全縣防汛工作。期間,每周帶隊深入分包辦事處實地督導防汛工作,共開展督導檢查3次,督促整改問題12處,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實事為民,安置點內暖人心。他親自打造消防安全模范防汛集中安置點,得到中央領導人和應急管理部主要領導人的贊譽,并將安置點消防安全標準在全縣其余13個安置點進行推廣。先后被河南省消防救援總隊評為2019年基層優秀干部、被鶴壁市消防救援支隊嘉獎一次、被鶴壁市人民政府評為2020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等。
18.張家俊,男,漢族,1991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2007年12月入伍,2009年12月退役,現任周口市鹿邑縣麻窩張村黨支部書記。退役后熱心公益,甘于奉獻,2018年成立鹿邑縣戰狼義務救援隊。在山東臺風肆虐時,他組織隊員趕赴山東壽光救援,經過晝夜1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了解受災情況,組織團隊力量,參與救援行動,組織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2020年7月份,安徽六安出現嚴重汛情,救援一線,他帶領志愿者們負責物資搬運、管理、分發,負責維護現場秩序以及幫助運送被救出的老弱病殘災民,全力為救援工作做好保障,持續工作至救援結束。他帶領的救援隊曾多次配合我縣公安局,鄉鎮(辦事處)派出所,尋找丟失老人和兒童,水上打撈尸體配合消防隊井底打撈,河道打撈,疫情期間配合應急管理局義務消毒,連續5年組織愛心送考。先后被評為周口市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鹿邑縣優秀個人志愿者、鹿邑縣森林公安優秀個人志愿者等。
19.楊小周,男,漢族,1958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1976年12月入伍,1980年1月退役,現任鄭州市鞏義市涉村鎮北莊村第一書記。為解決本村世代缺水的狀況,帶領村民從海拔1000多米黃家山鑿洞引水。為籌集資金,節省經費開支,他帶領工人深山扎營,歷經600多個日夜奮戰,終于打通了一條916米的引水隧洞,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播出他的事跡,被譽為“當代愚公”。為幫助群眾致富,他帶領村民發展特色旅游,招商引資2億元打造民宿項目—“石居部落”,成為鞏義市發展農村旅游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2020年,他又開發“紅船記憶”紅色教育基地項目。目前,他又引進投資5億元的碧源慈云養生谷項目,現已完成規劃設計,在他帶領下,該村走上富裕道路。先后被評為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鄭州市優秀黨支部書記、中國好人榜“敬業奉獻好人”榮譽、鄭州市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十大最美村官”等。
20.楊來法,男,漢族,1955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1977年1月入伍,1981年1月退役,現任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撥云嶺村黨支部書記。40年來,退伍不褪色,用軍人本色描繪出一幅燦爛的人生畫卷。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對黨忠誠堅守初心,履職盡責勇擔當,銳意進取講奉獻,無私無畏顯本色。作為村干部他勇挑重擔、迎難而上,以帶領群眾決戰貧困的使命擔當,把黨的宗旨和黨員的責任義務體現在了撥云嶺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之中;他無私奉獻、一心為民,以對困難群眾的真情幫扶,幫助村民發展旅游和精品民宿以及特色種植,讓村民真正富了起來,他把黨的形象和黨員的標桿作用樹在了群眾心中,是當之無愧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由于在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群眾脫貧增收方面的巨大貢獻,受到了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褒獎。先后被評為洛陽市道德模范、十佳好人、洛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洛陽市五一勞動獎章、洛陽市首屆最美退役軍人、河南省脫貧攻堅奮進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
21.范建朝,男,漢族,1986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2003年12月入伍,2008年10月退役,現任開封市消防救援支隊東京大道特勤站指導員。在他的帶領下,特勤消防站圓滿完成2020年“3.6”東大化工火災、“3.16”蘭博爾化工火災等事故處理。僅2020年,特勤站共接警出動323起,營救疏散群眾1480人,搶救被困群眾136人,搶救保護財產1142.3余萬元。先后榮獲個人二等功、三等功等。
22.楊俊魁,男,漢族,1975年6月出生,群眾,1993年12月入伍,1997年12月退役,現任鄭州市曹操出行有限公司網約車司機。2021年7月20日,京廣隧道遭遇暴雨洪水,一場暴雨幾乎將京廣隧道淹沒,外面的人不敢進,里面的人出不來。面對湍急的水流和8米多深的積水,楊俊魁逆向而行,利用自己在部隊學到的游泳技能,跳入水中,一手拉人,一手拉車把,用全身的力量將一對年近50歲的老夫婦連拉帶推地送到了安全地帶。冒著傾泄而來的大水,楊俊魁二次返回,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五名落水群眾相繼到達了安全地帶,而此時的楊俊魁體力已嚴重透支,隨時都有沉入水底的可能。退伍后的楊俊魁堅持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軍人本色,始終延續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作風。先后被原濟南軍區特種大隊評為年度特戰兵尖子、優秀士兵等,榮獲個人三等功。
23.趙圣先,男,漢族,1968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87年11月入伍,2017年7月退役,現任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處二級調研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特別是2021年,我省再度出現本土新增病例后,他全力以赴迎戰迎考,探索了疫情信息發布、新聞發布會、科普知識發布、抗疫精神弘揚“三發布一弘揚”的路徑。從7月30日起,每天堅持發布疫情公告,公告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廣泛轉發,每期點擊量都超過千萬次。積極探索新聞發布工作,組織開展2場省級疫情防控專題新聞發布會,協助舉辦20場鄭州市疫情防控專題新聞發布會,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中央媒體累計刊發我省疫情防控工作的新聞稿件300余篇;省直媒體刊發報道9000余篇,全省全媒體發稿3.3萬篇,轉發量達5.1億次。共指導制作抗疫科普資料182條,獲得了近3.6億次播放量;協調三大運營商累計發送科普短信2.3億余條;組織全省發放畫冊、折頁1434萬,張貼海報、條幅170萬,播放大喇叭636萬次。連續三年被河南省衛生健康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
24.趙偉,男,漢族,1969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3月退役,現任駐馬店市確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專業所所長。見義勇為犧牲的烈士陶明是他同學,2000年夏,陶明為了制止歹徒永遠的倒下了......兩位老人聽到這消息后悲痛欲絕,雙雙病倒。這一切,趙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把陶明的父母當成了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顧。平時,他怕老人孤單,三天兩頭,有事無事,都要到老人家里看望,問問老人的生活,看看老人的身體陪老人拉拉家常。每年節日,他都早早地幫老人備齊過節物品,并盡量地與老人家一道過節。遇到二位老人生病,他更是跑前跑后,拿藥送飯。遇到自己工作忙,不能親自照顧老人,就讓妻子代替。轉眼16個年頭過去了,在許多人眼中,陶爸陶媽就是趙偉的父母,而趙偉就是他們的兒子。2015年春節后,陶爸不幸患了癌癥,住進了醫院。一年多來,趙偉忙前忙后,看病拿藥、床前陪護、精心照顧。老人走了,趙偉日夜守護,披麻戴孝,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先后被評為駐馬店市文明職工、河南省工商系統年報工作先進個人、駐馬店市第一屆最美退役軍人等。
25.郭自安,男,漢族,1950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70年12月入伍,1976年3月退役,現任漯河市臨潁縣杜曲鎮龍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退役回到家鄉龍堂村,從最初的民兵營長到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到最后的龍堂村黨委書記,44個春秋他都扎根在龍堂這個小村莊里。在他的帶領下,龍堂村從一貧如洗、偏僻落后的小村莊到現在擁有 “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示范村”、“全國農村旅游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耀眼光環的明星村,龍堂村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鄉村蛻變之旅。如今的龍堂村,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到處呈現一派祥和、文明的美好景象,龍堂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少有所教、幼有所育”的幸福生活。以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凜然的正氣堅持不懈地踐行著一個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質,一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廠長(經理、董事長)、全國50名農村優秀人才等。
26.黨彥龍,男,漢族,198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2005年12月入伍,2018年10月退役,現任省消防救援總隊周口支隊交通路特勤站政治指導員。16年如一日,扎根基層一線,始終堅持改革不改本色、轉隸不轉追求,在一次次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消防為人民”的錚錚誓言。先后參加各類滅火救援戰斗6100余次,營救遇險群眾550余人,挽救財產損失數千萬元。在“9.3”興安液化氣站爆炸、“7.9、7.19”抗洪搶險、“8.19”溫比亞特大城市內澇、“9.14”芙蓉街民房爆炸坍塌等多次重特大災害事故救援中,沖鋒陷陣、貢獻突出。他的先進事跡多次被中央和省、市級媒體宣傳報道,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先后被評為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河南省人民滿意的政法干警、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河南省青年崗位能手、河南省最美消防人等。
27.郭曉梧,男,漢族,1966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83年10月入伍,1999年9月退役,現任鄭州國家干線公路物流港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黨支部書記。他擔任項目指揮長完成鄭東新區管委會各項急難險重任務,多次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和表彰。其帶領公司謀劃建設的26萬平方米金融產業園和61萬平方米的電子商務產業園被列入河南省20個創新創業綜合體。公司從資產總額最初8900萬元,增長至91.84億元,形成以物流港公司為母公司,下設18家子公司的集團化投資型管理公司。他聯合大廈內9家非公企業黨支部成立電子商務大廈聯合黨委,創新建立五聯機制,打造特色樓宇黨建 “紅港e家”,年平均接待黨建交流學習300人次。先后被評為鄭州市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個人、鄭州市委優秀駐村工作隊員,榮獲全國建設工程優秀項目管理成果一等獎等。
28.曹永鵬,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1981年9月入伍,2007年8月退役,現任省委組織部正處級巡視專員、原駐潢川縣隆古村第一書記。任潢川縣隆古鄉隆古村駐村第一書記期間,著力抓好村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志愿者四支隊伍建設,完善村基礎設施,創新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豐富基層黨建方式方法,有力推動了隆古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建立“1+1+N+1”消費扶貧平臺。建村集體經濟萬噸糧倉一座,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0增長到50萬元。協調資金5345.1萬,建設四級村道16.4公里、標準化大塘19口、文化廣場3個,整修下水道35.2公里,植樹15000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放棄休假,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強防線,體現了組工干部和軍轉干部的過硬作風。先后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河南省直機關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優秀共產黨員等。
29.彭兵先,男,漢族,1982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2000年12月入伍,2018年10月退役,現任鶴壁市消防救援支隊淇濱區興鶴大街消防救援站二級消防長。累計參加撲救火災4239起,搶險救援5048起,疏散搶救遇險群眾3086人,參加重大活動消防安保147次。彭兵先雖然內心難舍18年橄欖綠軍裝,但作為黨和國家培養多年的消防老兵始終對黨忠誠,堅決聽從黨的號令,誓做轉隸隊伍中的先行者;他勤奮訓練、刻苦專研、主動突破、不斷增強綜合業務體能技能本領,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自己積累的訓練經驗和方法,竭盡全力為練就科學高效、專業精準的過硬消防隊伍發揮引領作用;滅火救援現場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出色地完成了指揮員交予的任務,真正體現了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維護社會穩定貢獻一切的決心。先后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警察、公安消防部隊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感動中原年度人物提名獎、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河南省十大擁政愛民模范、全國十大杰出消防衛士等。
30.蔣建,男,漢族,1971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1987年11月入伍,1990年12月退役,現任商丘市永城市苗橋鎮黨委書記。任永城市太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期間,將太丘打造成國家級生態鎮、園林鎮和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鎮、文化先進鎮和3A級景區;到演集鎮任黨委副書記、鎮長,在任職5個月的時間內,打造永城市城市后花園時莊文化藝術村,建成了3A級景區。在任永城市苗橋鎮黨委書記后,科學編制了“一心、四軸、五個片區”及“三縱五橫”的美麗小鎮建設規劃;投資2.4億元建設潤橋安置社區24.8萬平方,使城鎮常住人口達到近萬人。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鎮區黨建、廉政、文化、法治、青少年活動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六大廣場”、人工湖、景觀河、燈光籃球場、公廁、醫療、便民、警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中心小學及附助工程等基礎公共設施。先后被評為商丘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
31.韓鋒,男,漢族,197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1987年11月入伍,1991年5月退役,現任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南有限公司商丘分公司三級經理(正職)、駐夏邑縣橋南村第一書記。積極開展擁軍優屬工作,在其帶領下,公司先后接收安置退伍軍人57人,投資近千萬元幫助駐軍部隊建設移動通信基站,推動軍民共建,公司連年榮獲省級“雙擁先進單位”。擔任夏邑縣胡橋鄉橋南村駐村干部后,他科學制定脫貧工作計劃,重點發展支柱性產業。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8戶489人,已全部脫貧。此外,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758個農村基站和54.79萬線光纖寬帶的建設任務,實現了自然村4G全覆蓋和貧困自然村光纖寬帶覆蓋。先后被評為河南移動奮斗先鋒、河南移動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