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好事善事是我健康長壽的秘訣”
——泌陽縣高邑鎮譚園村82歲老人趙書蘭的慈善人生
摘要: 張青在趙書蘭的影響下從小就充滿愛心,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泌陽創業,經常幫助別人,收留孤兒和困難群體在公司上班。趙書蘭的事跡看似平凡,卻無比崇高。趙書蘭不僅收養孤兒,還捐資為村莊修橋、助學、防疫、抗洪等,用善心踐行大愛,用情懷書寫擔當。
記者 張建福 陳誠
前不久,記者一行在泌陽縣鄉村采訪。
“記者同志,我們村有一位82歲的老人趙書蘭常年做善事,前些年她收養孤兒、幫助困難家庭,2015年還捐出積蓄4萬元幫助村里建橋。”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她捐款5000元,號召兩個兒子給當地捐款1萬元;今年鄭州洪災期間她積極捐款,八九月份她又為困難大學生捐款5000元!”
“她讓兩個兒子為家鄉投資40多萬元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
……
“她平時省吃儉用,一輩子愛做好事善事,這樣的大好人、大善人,你們應該采訪報道。”在高邑鎮譚園村,一些村民七嘴八舌向記者講述趙書蘭的故事,盛情邀請記者前去采訪趙書蘭。
記者一行心懷敬意,在村頭見到了村民滿心點贊的趙書蘭:
老人個子不高,精神矍鑠,行動敏捷,愛說愛笑,和藹可親,不像82歲的老人。“多做好事善事是我健康長壽的秘訣。”老人開心地告訴記者。
軍人丈夫深深影響了趙書蘭
1939年,趙書蘭出生在河南省項城市范集鎮一個普通家庭,新中國成立后在省煤礦機械制造廠工作。
1962年,趙書蘭被下放到泌陽縣城關鎮包隊。當得知同在包隊的譚道龍是共產黨員、革命軍人出身,參加過解放戰爭時,趙書蘭欽慕不已。一年后,在單位領導、同事的撮合下,兩人結為伉儷。
結婚后,兩人生活雖然清貧拮據,但看到家鄉貧窮落后,譚道龍對趙書蘭說:“戰爭年代,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我那么多戰友出生入死,獻出珍貴的生命。現在,群眾生活困苦,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帶頭奉獻,我們花點錢為鄉親們做點好事吧!”于是,他們一商量,用轉業費和全部家當買了兩頭牛送給生產隊,助力生產建設。
“老伴兒是革命軍人,一輩子忠誠于黨,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公家、群眾的一針一線他從沒拿過。”趙書蘭回憶,“有一次,兒子譚輝不小心把當時糧食倉庫邊一棵小樹的枝干弄斷了,老伴兒將兒子嚴肅批評甚至打了一頓,說不能毀壞公家的東西。”
2001年秋天,譚道龍被確診為胃癌晚期,臨終前將趙書蘭和兒子叫到跟前叮囑:“你們一定不能忘記是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要當好革命的接班人,為鄉親們多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革命軍人的丈夫深深影響了趙書蘭。
13個孤兒同一個愛心母親
在老伴兒去世后,趙書蘭始終不忘老伴兒的臨終囑托。
2006年夏天,有一次趙書蘭外出在鄰村辦事時見到8歲的孤兒張青。孩子枯瘦如柴,滿身污垢,讓趙書蘭心疼不已,她決定收養張青。她拉著張青臟兮兮的小手輕聲安撫:“孩子別怕,以后我照顧你。”趙書蘭將孩子接到家后,照顧他吃穿,讓他像同齡的孩子一樣接受教育。張青是趙書蘭收養的第一個孩子。
她將精力全身心地放在撫養張青身上。有一次張青高燒不退,趙書蘭不會騎自行車,硬是背著張青連走帶跑到縣城醫院治病,身上的衣服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累得她腰酸腿疼。在她的精心關愛下,張青很爭氣考上了大學。
收養孤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孤兒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教育學習,她寧可讓自己挨餓,也不愿讓孤兒們肚中少一粒米;寧可自己穿舊衣服,也不愿讓孤兒身上穿有補丁的衣服。
趙書蘭收養孤兒的事跡傳遍十里八鄉,人們在稱贊趙書蘭的同時,都把沒有父母在街上流浪的兒童送到趙書蘭家,斷斷續續收養了李純、陳春妮、馬小明等孤兒總共13人。趙書蘭不但收養13個孤兒,還讓他們從小接受應有的教育。在政府的支持協調下,當地的小學、初中、高中都按政策為13個孤兒提供幫助。縣民政局的同志也經常到趙書蘭家中慰問,予以幫助。
談到收養孤兒的艱辛時,趙書蘭說:“雖然帶孩子很難,但只要看到一群孩子的真誠笑臉,我就什么苦都沒了。況且,我的兒子已經成家立業,很支持我,定期會給我錢。”
后來,當地民政部門看到老人年齡較大、體力不濟,將趙書蘭收養的孤兒納入政府收養機構。但老人放心不下,還是經常去看望這些孤兒。
趙書蘭的兩個兒子很優秀,都在深圳發展,事業有成。趙書蘭時常教育兒子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家鄉。母親的義舉感動了身邊許多人,包括自己的兒子。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她本人積極捐款5000元;在她的帶動下,兩個兒子給當地捐款1萬元支持疫情防控。為了響應政府鄉村振興的號召,趙書蘭動員兩個兒子出資40多萬元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兒子譚豐說:“雖然我不在家鄉,但我也要像我的父母那樣,為鄉親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張青在趙書蘭的影響下從小就充滿愛心,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泌陽創業,經常幫助別人,收留孤兒和困難群體在公司上班。張青告訴記者:“老人是我的榜樣,我要讓愛的接力棒永遠傳遞。”
趙書蘭常年做善事好事,處事公道,許多村民被她感動,也非常信服她。譚園村村民有什么事都愛找她主持公道,她化解不少矛盾。村里有叔侄二人,因水溝權屬問題產生糾紛,侄兒打傷了叔叔的胳膊。兩家人找到趙書蘭讓她評理,最后在趙書蘭有理有據、苦口婆心地勸說下,侄兒向叔叔賠禮道歉,并賠付了醫藥費,兩家化干戈為玉帛,叔侄的臉上又露出往日的笑容。
愛心能傳遞,愛心能感染。因為這位82歲老人的大愛,這個村子特別和諧而溫暖。
(文中孤兒均為化名)
樂善好施 讓世間充盈時代文明氣息
□ 焦 琳
“多做好事善事是我健康長壽的秘訣。”這句話出自泌陽縣高邑鎮譚園村老人趙書蘭。趙書蘭雖然82歲了,但是目光堅毅,精神飽滿,依然很健談。從2006年夏天,趙書蘭連續收養13名孤兒,她放棄安逸的老年生活,毅然投身于照顧這些孤兒,用無私的愛心給這些孤兒帶來無限希望,讓這些孤兒的生命重新綻放光芒,追逐自己的夢想。
趙書蘭的事跡看似平凡,卻無比崇高。她收養孤兒的事跡傳遍十里八鄉,很多村民為她的義舉點贊。照顧這些孤兒并不容易,但她憑著一股信念堅持下來,笑對人生風雨,用微薄之力加上政府的幫助,給了孤兒溫暖的家,讓他們接受學校教育。
樂善好施,功德無量。趙書蘭不僅收養孤兒,還捐資為村莊修橋、助學、防疫、抗洪等,用善心踐行大愛,用情懷書寫擔當。她的善心感染了身邊村民,也包括自己的兒子,他們也參與到樂善好施的行列。是什么原因賦予趙書蘭如此厚重的力量,是什么原因讓她堅持無怨無悔地奉獻,是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這與她的革命軍人丈夫有關,受其丈夫影響,積德行善、樂于助人成為她的一生準則。
溫暖一顆心,滋潤一方田。她雖年邁,卻心藏大愛,養育孤兒,帶動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文明前行的力量。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力所能及投身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世間就會充滿關愛、充盈時代文明氣息。期待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讓愛的接力棒永遠傳遞,讓愛的圣火永不熄滅。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