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夢魘癥
摘要:病歷分享:患兒,5歲,近半年常半夜做噩夢,夢見被人或毒蛇、猛獸等追逐、圍攻,有時夢見掉入地裂深洞之中,當時患兒在床上輾轉反側,一副痛苦模樣,于噩夢中醒后大哭,表現得驚恐不安,抱住母親不放,能向母親描述夢境,并說自己在夢中拼命掙扎也不能掙脫。
□ 馮菊平
夢魘癥指以恐怖不安或焦慮為主要特征的夢境體驗,事后能回憶,以常把處于睡眠中的人從REM中驚醒并出現恐怖夢境為基本特征的睡眠障礙。針對此病的患病率,多項研究尚無肯定意見。10%~50%的兒童在3歲~6歲時常出現噩夢發作,約75%的人可記得1次或幾次兒童期出現的噩夢發作;50%的成人承認至少有偶然噩夢發作。雖然此病常發生于3歲~6歲,但也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兒童期男女兩性比率相等。
根據國際睡眠障礙分類,診斷夢魘癥所需的標準如下:首先,需要經常做噩夢,這意味著對人有危險,并且需要以消極的方式影響情緒。其次,當從噩夢中醒來時,這個人表現得很警覺。再次,在情緒、睡眠、認知、行為、疲勞、家庭和職業等方面,這種疾病必須以有意義的方式影響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如果沒有發現其他精神疾病,噩夢可能由極度壓力或刺激引起。親人的死亡或緊張的生活事件足以引起噩夢,但已知精神疾病如創傷后應激障礙和其他精神疾病也會導致噩夢。如果個人服用藥物,做噩夢可能是由藥物的一些副作用引起。抗抑郁藥以及可卡因和咖啡因等興奮劑可引起噩夢。
噩夢可能是特發性的,也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如創傷后應激障礙、精神分裂癥和邊緣型人格障礙。夢魘也可能由壓力和焦慮以及濫用藥物引發,如影響神經遞質的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等藥物。
病歷分享:患兒,5歲,近半年常半夜做噩夢,夢見被人或毒蛇、猛獸等追逐、圍攻,有時夢見掉入地裂深洞之中,當時患兒在床上輾轉反側,一副痛苦模樣,于噩夢中醒后大哭,表現得驚恐不安,抱住母親不放,能向母親描述夢境,并說自己在夢中拼命掙扎也不能掙脫。因為害怕,患兒不敢自己回床睡覺,常要父母在身邊才敢再入睡。既往史:體健。個人史:無特殊,足月順產,生長發育與同齡人無異。家族史:陰性體格檢查,無特殊陽性發現診斷。
夢魘癥治療:1.加強宣教:晚餐避免過飽、睡覺前不接觸恐怖刺激性的圖書資料等;2.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加強體育鍛煉;3.若發作頻繁可行認知心理治療。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