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盤龍山與汝寧崇王墓
摘要:而清《一統志》和《確山縣志》則認為確山得名是因縣東的浮石山,而浮石山又名確山。確山縣盤龍山的崇王墓因李自成軍占領汝寧崇王府進行了盜挖,文物保存情況并不好。但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我們有幸找到了兩方保存完整的崇王王妃壙志。子一人,冊封為崇王。
□ 趙新春
駐馬店市轄區縣中,有以古國而得名的,如因春秋蔡國得名的上蔡縣、新蔡縣;有以地勢而得名的,如因地勢平得名的平輿縣和因“西陵平夷”得名的西平縣;也有以歷史事件而得名的,如因李愬雪夜入蔡州,由吳房改名為遂平縣;更有以水得名的,如汝南縣、泌陽縣、正陽縣(古稱慎陽,因慎水得名)。盡管駐馬店市的南部、西部群山環護,但以山得名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確山縣。
確山縣境內歷史上曾有安昌縣、朗陵縣、安陽縣和陽安縣。今天的確山縣是由漢朗陵縣(縣治在現確山縣任店鎮)和陽安縣(縣治在現驛城區古城街道)合并的。確山縣得名,明《寰宇通志》《一統志》及清《河南通志》認為,是因位于確山縣南十里的一座小山——確山,該山因晉朗陵侯何曾的一次奇遇而出名。一天,何曾到確山山中游玩,見山上有一石杵和石臼,可以自動杵東西。何曾很好奇,就想把石杵從石臼中取出來,但就是取不出來。第二天,他找人來取,石杵、石臼卻不見了。而清《一統志》和《確山縣志》則認為確山得名是因縣東的浮石山,而浮石山又名確山。
今天的確山縣城建城較晚,是在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從朗陵縣遷過來的。最初因為縣城西北的朗山,也就是今天的樂山,而取名朗山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為避皇帝祖上趙玄朗的名諱而改名確山,朗山也因宋朝皇帝大多信道而成為道教名山樂山。至于確山縣為什么沒有因為盤龍山(當時叫蟠山)而叫蟠山縣,就不得而知了。
明《一統志》記載,盤龍山以其“蟠繞縣城,其狀如龍”而稱蟠山。清《一統志》說山因“環繞城郭,其狀若龍,亦名蟠龍山”。蟠龍山改稱盤龍山,原因無從得知。
盤龍山有東、西二峰,東峰高233米,稱為龍頭;西峰高215米,稱為龍尾。這種奇特的地形,在堪輿家眼里,風水很好。但穴位明顯,一般的人家不能也不敢消受。可是有皇室血統的明朝汝寧崇王不怕,于是盤龍山便成了歷代汝寧崇王的身后去處。
汝寧崇王府是被瓦剌俘虜,后來翻身做皇帝的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澤的封國,他一母同胞的哥哥是明憲宗朱見深。汝寧崇王府從封國汝寧府到明朝徹底滅亡共傳了八代。八位崇王,除了朱由樻被李自成軍俘虜后殺于泌陽、朱慈爚被清軍俘虜后殺于北京,未能回到祖塋外,其他六位崇王和他們的王妃及崇端王世子都葬在了確山縣縣南的盤龍山。
按照《明會典》的記載,明初親王墓制為除地下墓室外,地面有圍墻290丈,外門、中門門房各3間。院內建筑以7間祭祀享堂為重點,有神廚5間,神庫、宰牲房及東、西廂房各3間,焚帛亭、祭器亭、碑亭各一座。墻外還建有奉祠房等12間。正統十三年,明英宗統一親王墳塋占地為50畝、房15間。雖然關于藩王墳塋石生、石像的數目沒有找到具體記載,但根據朱元璋孝陵有石生、石人16對,《明會典》規定公侯墳塋有“石人二,石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的相關情況推斷,盤龍山南崇王墓除了地面房屋,每座墓前依次排列的石像、石獸也該有11對~15對,汝寧崇王墓是相當雄偉的建筑。
確山縣盤龍山的崇王墓因李自成軍占領汝寧崇王府進行了盜挖,文物保存情況并不好。據當地人回憶,民國初年,陵園內的石碑、石刻、石牌、石屋和石槨還在。后來,這些文物被當作舊時代的象征被砸毀,不少文物不知去向。2008年,確山縣文物部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曾找到崇王墓殘存的漢白玉牌坊構件、龍柱、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琉璃瓦、神道磚等文物,其中一尊青石文官雕像,高2.5米、寬1米左右,頭戴烏紗、身穿朝服,手執笏版、寬袖博帶,雖蝕損嚴重,但依然莊嚴威重。
井是明朝對墓的稱呼,上蔡縣邵店鎮金井吳村就是因為埋葬著明順陽王而稱金井的。確山縣南有三金灣,其實是被人們念錯音的三井灣,是三位崇王的墓的所在地,在李本固《汝南志》里被稱為一井、二井、三井。如今的盤龍山南崇王墓,因為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已經很難找到相關的歷史印記。但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我們有幸找到了兩方保存完整的崇王王妃壙志。大的一方壙志呈方形,四邊裝飾二龍戲珠紋,邊長95厘米、厚18厘米,是第三代崇王——崇恭王朱厚燿的王妃王氏的。正文16行、共186字:“妃王氏,南城兵馬指揮王儒女。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冊封為崇恭王妃。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以疾薨,享年五十五歲。子二人,長載境,冊封崇王;次載壃,冊封歸德王。女冊封四明郡主。孫男一,翊 冊封崇世子。孫女四,長封慶遠郡主,次封南陽郡主,余尚幼,皆載境出。訃聞,上賜祭,命有司營葬如制。八王皆致祭焉。以嘉靖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合葬于蟠龍山西南之原。嗚呼,妃以賢淑侍宗藩,早受榮封,享有富貴,壽考令終,夫復何憾。爰述其概,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云。”
小的一方壙志是崇端王未即位而逝的世子、后來被追封為崇昭王的次妃李氏的。李氏的墓壙志邊長90厘米、厚13厘米。正文共10行、161字:“妃李氏,汝陽縣在城保民人李致恭女。以萬歷五年正月十五日生,行一。天啟六年十月初二日冊封為崇昭王次妃。萬歷三十六年十月初八日子時薨逝,享年三十二歲。子一人,冊封為崇王。孫男一,孫女二,俱幼。訃聞,上賜祭,命有司開壙如制。天啟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合葬于確山縣城西蟠龍山之原敕塋。嗚呼!妃以幽閑貞靜佐配藩王,生毓胤,嗣歿享妃封。存順歸寧,可以長暝矣。爰述其概,納諸玄壙,以垂永久云。”
兩方不起眼的壙志,理清了史書中關于明朝汝寧崇王府諸多模糊的記載脈絡,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盤龍山崇王家族墓滄桑隱去的蒼涼背影。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