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胡子”面
摘要:由于“鱉胡子”用料精良,使得其質地筋韌、厚實壯口,肥而不膩、清湯素雅。這樣一碗美味的民間小吃,有著悠久傳承的歷史。宋太宗走后,男人問女人,皇上給咱做的面片起的啥名字啊?
□ 田玉堂
人這輩子最難忘掉的是家的味道。這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家風、禮俗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鄉愁……
在正陽縣吃一碗有著濃濃鄉愁的面食——“鱉胡子”面,別有一番滋味,讓人回味悠長。
“鱉胡子”,顧名思義,就是像鱉的胡子(裙邊)一樣稀有、珍貴。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是它用料優質。正陽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光能資源。用正陽優質小麥面粉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的面食,類似于燴面,但又不同于蘭州的拉面、陜西的刀削面,是淮河流域一種純地方、區域性的風味主食。
二是它制作講究。一碗筋道的“鱉胡子”面,需要和面、醒面、搟面、下面、煮面多道工藝。和面時在面中加入生雞蛋清和淡鹽水,然后滴上芝麻香油,經反復揉搓,達到筋韌程度。將和好的面放在瓦盆里,放置半小時至一小時,這樣醒過的面質地筋韌。把醒好的面切成若干等份,用搟面杖搟到五公分寬、兩公分厚的條狀。下面時,用兩手拽住面片的兩端,把面均勻扯拉至二三尺長,平穩放入燒沸的鍋中。“鱉胡子”之香,功夫在湯,湯料一般選擇大骨高湯、雞湯,待湯燒至滾開時,趁著大火將事先炸好的蔥、姜、蒜等佐料倒進鍋里,大約煮上5分鐘即可出鍋。
由于“鱉胡子”用料精良,使得其質地筋韌、厚實壯口,肥而不膩、清湯素雅。這樣一碗美味的民間小吃,有著悠久傳承的歷史。關于它的傳說,民間代代相傳。
相傳北宋宋太宗登基不久,淮河流域發生洪災,民不聊生。宋太宗輕裝簡從,南下淮河,視察災情,賑濟災民。在賑災返回汴京途中,走到正陽縣城西的熊寨鎮王大塘村時,官兵已是饑腸轆轆。為不擾民,宋太宗令隨從在村邊起灶做飯。一農戶夫妻倆了解到他們是賑濟災民的,十分感動,就主動幫忙。男的挑水,女的和面,又把家里雞宰了兩只。女的把面片搟好后,又去菜園摘來青菜和十香草。不一會兒,一大鍋雞肉面片端到官兵面前。宋太宗品嘗后大加贊賞,問道:“這叫什么飯?”女的答道:“雞肉面片。”宋太宗感嘆道:“今天在這里能吃到這么好吃的面片,真是‘陛福至’(皇上的福氣到了的意思)啊!這面片就叫‘陛福至’吧!”說罷,宋太宗令隨從給他們夫婦一些銀錢便離開了。宋太宗走后,男人問女人,皇上給咱做的面片起的啥名字啊?女的把“陛福至”說成“鱉胡子”。就這樣,“鱉胡子”面在正陽一帶流傳下來。
數百年來,“鱉胡子”在正陽縣村村落落的面鍋里翻滾著,滋潤著父老鄉親世代繁衍,表達著正陽人民熱情誠實、厚重禮讓的博大情懷。
“鱉胡子”已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品牌,更承載了正陽人的一份沉甸甸的鄉愁。
作者簡介:田玉堂,男,1964年5月生,正陽縣銅鐘鎮汪莊村人,百余篇新聞作品獲得省、市好新聞獎,現就職于正陽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