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聚焦《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摘要:共同富裕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只有促進共同富裕,才能真正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面小康為世界經濟繁榮發展帶來機遇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巨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題: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聚焦《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新華社記者安蓓、王雨蕭、魏玉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布《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
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也難在全面。”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在發布會上指出,中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一體推進、協調發展,著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說,全面小康的“全面”,既指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也指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還指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在成效上,全面小康就是要突出解決好短板弱項,實現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徐麟說,中國的小康社會建設,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目標,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后,讓全面小康的陽光照亮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讓56個民族、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是貧困現象不斷減少的過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來的進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持續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趨于縮小。
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11年至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
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2020年,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之比分別為1.62、1.07、1.11,分別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不同群體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總體縮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后,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0.023。“十三五”時期,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年均增長10.1%,快于居民總體收入增長。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全國已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一般公共預算衛生健康支出1.92萬億元。
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梯次推進
徐麟說,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貫穿于黨團結帶領人民艱苦奮斗的不平凡歷程,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也體現了黨對解決貧富問題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深化。
他指出,這三者相互聯系、內在一致,都體現了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體現了黨的價值追求——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三者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都強調“一個也不能少”。三者都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三者都必須以發展為基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都要靠奮斗凝聚力量。
徐麟指出,三者又各有側重、有所不同。從內容特征看,內涵不同、不斷豐富。脫貧攻堅是為了消除絕對貧困,解決貧困問題;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讓老百姓日子能過得更好;共同富裕既是物質上的富有,也是精神上的富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實現。從目標任務看,梯次推進、循序漸進。脫貧攻堅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和底線任務。全面小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共同富裕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只有促進共同富裕,才能真正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寧吉喆說,“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經濟、辛勤勞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農業農村仍是薄弱環節。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通過產業振興、擴大就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增收入。
全面小康為世界經濟繁榮發展帶來機遇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機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寧吉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2020年又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的版圖。從2006年起,中國連續15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寧吉喆說,從總體上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才紅利優勢后發,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隨著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仍然具備較好的人力資源保障。”
“我國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穩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持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消費規模還會繼續擴大,消費升級的整體步伐不會放緩,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費意愿日益釋放的大勢不會改變。”趙辰昕說。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