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的心靈回響 ——寫在作家李文學新書《柿樹灣》出版之際
摘要:盡管小說中絕大部分是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存在,可是你讀到“大毛、狗剩、臊胡”的名字的時候還是會忍俊不禁,屬于一個時代的記憶就這樣愣生生扎根在這些人的名字中,也在滿篇中原鄉音的話語間尋找著兒時的記憶。近日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柿樹灣》再次刷新了我對李文學的認知。
記者 郭建光
在傍晚的青紗帳里,六月的太陽還不是最熱,位于豫南的一個名為前黃莊的小村莊,有這樣一位農民,農忙時伺弄植物,當下是玉米、高粱和大豆,農閑時一頭扎到書本里,如饑似渴,閑暇之余筆耕不輟,這就是熱情如火的夏天,作家李文學的平淡日常。
李文學(左)字耕夫,號玉山,河南遂平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我所認識的作家從未脫離過土地,哪怕在驛城工作的繁忙日子,進廠入礦,下縣進村,他臉上永遠掛滿笑容,他始終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就如鄉下向陽處的一株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黃蒿或者蒺藜,光滑如水或者抖擻著滿身的倒刺,都是他迎接未知的客觀真實反映。
苦心孤詣一本打開的人生大書
眼前的這部巨著《柿樹灣》,六七十萬字,一字一句都流淌自心靈深處,就如作家在開篇所言: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就會在黑暗中迷失。這些話倒很像睿智的作家思想的火花,盡管不那么陽春白雪,卻絕不會平淡如水,波平浪靜。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萬象背后,始終有一雙慧眼在審慎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然后用不那么振聾發聵的語言構筑屬于一個人的心靈史。
作家的三部曲《情注柳溪》《情塔》與《柿樹灣》,前兩部與人合著,每一部作品都是對當下屬于作家的某一段生命歷程的折射與內省,塔尖的駝鈴聲聲,從進取與背叛的艱難抉擇,改革開放前夕農村青年的進取與夢想,那些特殊時期青春躁動與對美好愛情的渴望,那些生兒育女田園牧歌的揮灑與激情,哪怕只是開著一輛突突突的拖拉機也相當拉風。
《情注柳溪》用充滿生活意趣的語言,酣暢淋漓地敘述了屬于作家這代人的人生。
曾有人這樣評價《情塔》:英國作家哈代在自己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的扉頁上有這么一句話:“可憐你這受了傷害的名字! 我的胸口是張床,供你養息。”哈代用這句話,表示了對違背社會倫理手刃前夫的苔絲的深切同情。和哈代一樣,《情塔》對筆下的女主人公不幸的遭際,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作者提供給讀者的,不僅僅是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在塑造這個備受侮辱與摧殘的女人的形象的同時,把筆觸深深地扎進女主人公的心靈世界最隱秘的角落,展現出她的被欲望烤炙得抽搐扭曲的靈魂,揭示了人性中丑陋的暗角。
每當我讀著來自作品文字帶來的意象與美好,都會遙想那些屬于他們的時代,那是整整一代人的記憶。扎根在血液深處的獨特語言敘事,如同任何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一般令人著迷,令人怦然心動。
柿樹灣原本是一條不知名的河流環繞的小村莊,而這座用心血與智慧構建起來的精神家園,原是作家內心隱秘的所在,這里有愛有恨,愛恨交織,刀光劍影,他盡量還原那個時代,盡管這是屬于作家的獨特視角下的時代,也是一代人的鮮活記憶。
李文學的文學之路并不平坦,他多年如一日的求索,對文學、對文字的無比熱愛,都化作他生動作品中的每一個激蕩人心的動人文字。他的文字平實無華,自成風格的文字敘事背后燃燒著一顆熾熱的心。他待人平和,始終圍繞他心目中的鄉村走筆,所到之處春暖花開,秋風和暢,就如這鄉村的四時更替,朝升夕落,花開花謝,物是人非,然而這與其擦肩而過的時代記憶就如陳年老酒,時間越久越醇香,經過時光打磨的心靈也變得神采奕奕,他筆下的哪怕極小的人物塑造也變得那樣纖毫畢現,人物的一顰一笑、一哭一鬧都是那樣自然而不突兀。
當心靈的鍛造經歷過風雨剝蝕,當風雨過后迎來彩虹,當浮躁歸于沉寂,百鳥歸林,大地頃刻間安靜了下來,唯有一盞燈在午夜依舊倔強地發散著光,而簡陋書桌上的文字正汩汩從作家心中傾瀉下來。
此時月光正好。
傾心打造一部鄉村心靈變遷史
出生于遂平縣農村的李文學,名字就帶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文人氣息,他多年“爬格子”的經歷,令他臉上始終帶著悲憫與慈祥,1973年高中畢業之后,他回鄉務農,當過隊長,辦過學校,從事媒體工作多年。當然,農民依然是他任何時候不變的底色,再忙再累也要回去秋收冬藏,還在惦記著院子一角落霜的冬瓜、金黃的南瓜,與枳樹上乒乓球大小的金黃果實,屋檐下編成麻花辮的玉米棒乍一看如瀑布在流淌,院子后的豬圈里膘肥體壯的豬在哼哼著討要食物,而面朝千里沃野的這方凈土,巨大的院落有著鄉間特有的靜謐與最滋潤的平淡日常。
平底鍋上烙個菜饃,半小時前菜地隨便薅起的一把莧菜,幾棵帶著新鮮泥土的小蔥、茴香,還有另一只鍋里滋滋冒著的白煙,整個廚房飄散著農家的氣息,生活的氣息,一代代農人延續的血脈。正是這些最接地氣的自然萬物的滋養,才有作家內心的柔軟或者柔韌,堅強或者頹唐。任何一個復雜的經歷與過往都會化為作家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的獨特性格。也就造就了《柿樹灣》林林總總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場場不同,場場扣人心弦。
“一道近乎原始風貌的伏牛山余脈。一條古老的彎彎曲曲的河流從大山出發,緩緩地向東流去。一個個自然形成的小村莊散落在一個個河灣邊。”
“清晨,日頭還未拱出地平線,一個十一二歲又廋又小的少年在一個小村莊村口的水井旁探著頭打水,一個小腳老太太在他身后雙手緊緊拽著他的后衣襟。”
……
開篇的序幕緩緩打開,不緊不慢、不疾不徐。深扎生活的作家,準備向心目中的傾訴對象娓娓道來一個關于村莊與農村的故事,這個故事正因為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方顯得不那么突兀與另類。
與作家交談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要向80、90、00后的年輕人講述一個關于他們父輩的故事。他講述了一個很小的故事,小時候很少吃白饃,偶爾上集市趕集到同學家串門,竟然發現同學家在包餃子,而對于長期在農村生活的很多人來說一年到頭能吃上一頓餃子就是過年了。城鎮城鄉的差異,經濟條件的不同,都令他記憶深刻,扎根記憶中的饑餓感如影隨形,哪怕到現在看到食堂有人糟蹋糧食也是忍不住要撿起來,“多好的糧食,糟蹋多可惜!”
李文學說:“因為一千個人眼里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不準備給筆下的每一個人物定性,甚至原本定格的人物形象在真正走筆潤色的時候也會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得復雜。確實,復雜的是人,還有人心。”作家李文學滿頭華發,盡管臉色依舊慈祥與凝重,可是歲月這根稻草依舊壓得他彎下了腰。
我所認識的作家是一個勤奮的人,原來一直是手寫稿件,一筆一畫力透紙背,有一次他為一家單位寫篇稿件,沒想到標題的第一個字就錯了,鬧了個大紅臉。后來他覺得求人不如求己,就暗下決心學習電腦打字,當過老師的他拼音打字上手很快,就這樣這部鴻篇巨制的文學作品生生被他敲打下來。
盡管小說中絕大部分是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存在,可是你讀到“大毛、狗剩、臊胡”的名字的時候還是會忍俊不禁,屬于一個時代的記憶就這樣愣生生扎根在這些人的名字中,也在滿篇中原鄉音的話語間尋找著兒時的記憶。
回憶能遠離平淡,能使本來平淡的日子背叛現實做一次超越的飛翔。
從上世紀90年代,李文學相繼發表短篇小說《雪花》《拾文件的二叔》《咱來“大壓小”》《美麗的傳說》《冬瓜的白灰》《三十年塵封》《大娘的紅棉襖》《狗蛋的故事》《張三的苦辣酸甜》《蘿卜地里造場》等數十篇。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近日由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柿樹灣》再次刷新了我對李文學的認知。這部長篇小說凝聚了作者數十年的心血,從2011年5月開始構思創作到2021年8月正式出版,整整十個年頭。小說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全書采用大16開版本,計556頁,共60多萬字。
小說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寫到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通過農民階層復雜的矛盾糾葛,以丁寒石等人為代表,刻畫了豫南普通農民的生動形象。在這里,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斗、拼搏與追夢,以及悲歡離合,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震撼心靈,深刻描寫了近半個世紀以來豫南農村的滄桑巨變,是一部全景式記錄現代鄉村農民心靈史的長篇小說。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