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云端“診斷”開“處方”,災后復產技術到田間
摘要:大屏幕上,扶溝縣遍地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田里的辣椒,稀稀疏疏,葉子都蔫了。合作社負責人于海軍扒開椒棵,發現地上有很多落花落果。鏡頭推近,可以看到,辣椒椒葉是發黃的。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大屏幕上,扶溝縣遍地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田里的辣椒,稀稀疏疏,葉子都蔫了。合作社負責人于海軍扒開椒棵,發現地上有很多落花落果。鏡頭推近,可以看到,辣椒椒葉是發黃的。
“這是蚜蟲和粉虱傳播引發的小葉病!”河南省農科院園藝所副所長張曉偉看著視頻“把脈”,給出“診斷”意見。
“前段洪水浸泡,這幾天又高溫,這種病毒病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最容易發生。”植保所研究員王恒亮迅速開出“處方”:選擇乙基多殺霉素·氟啶蟲胺腈,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胺,或吡蟲啉·多殺霉素,或聯苯菌酯·蟲螨腈、或噻蟲林·螺蟲乙酯,按比例兌水全田噴霧防治。輔助使用洗衣粉和植物油,按1:1或2:1的比例混合,加水稀釋200倍,粘住蚜蟲和粉虱,降低蟲害的飛徙,就可以用比較少的農藥殲滅它。
8月4日上午,在河南省農科院科技服務平臺前,栽培、土肥、植保等領域專家們,正在集中精力云端“會診”,為抗災恢復農業生產開技術“處方”。屏幕另一端,急于恢復生產的種植大戶用手機視頻與專家連線。
眼下的河南,洪水剛退,疫情又來,災后農業生產恢復任務異常艱巨。河南省農科系統科技人員前幾天本來已趕往一線指導抗洪救災,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來,他們就利用科技服務平臺、微信群等,組織省市縣三級專家線上“會診”,通過云端“診斷”開“處方”,把簡單適用的技術管理措施快速送達田間地頭。自7月20日強降雨以來,已播出直播課堂8期,在線受眾70萬多人,在線解答問題763條。
位于豫北的輝縣市是此次洪澇災害的重災區之一。在冀屯鎮五豐專業合作社種植玉米1100畝中,160畝絕收。負責人孫振濤一上線就急著請教。
“別急,先抓把土給我看看。”糧作所副研究員喬江方一邊叮囑屏幕那邊的孫振濤,一邊仔細觀察土壤。
前幾天,疫情還沒發生的時候,喬江方曾去那里實地察看過,“現在地皮仍然很濕,這種情況屬于根部倒伏,是前期在水里泡的時間過長導致的。”他囑咐孫振濤此時的管理“要注意‘早、慢、輕’,讓它們相互支撐。”這時,植保所研究員李國平突然說:“好像葉子也發生病害了。你把鏡頭推近一點。”果然,玉米葉上是一片片黃斑。
“旱生蟲,澇生病。”看著成片玉米發生葉斑病,李國平反復交待孫振濤:“抓緊時間用植保無人機噴施免疫調節劑,效果好、效率高、節省成本。”
鏡頭切換到位于豫中平原的西華縣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田間,西華農科所技術人員李新澤隨手拔起一株玉米發現,土壤水分過于飽和,根部已經發霉。類似這樣瀕臨絕收的玉米,他建議及時清理改種。
“但是,絕收地塊改種,絕對不能盲目!”喬江方提醒,尤其是改種蔬菜類,成本較高,改種前就要考慮銷路。他說:“如果找不到銷路,可選擇改種玉米、綠豆等。”
對于受災較輕的地區,專家們則寄希望于增產。舞陽裕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由于前期管理到位,加之受災較輕,植株綠油油的。前段時間豫南地區較旱,降雨反而有利于玉米生長。
花生是河南省第二大種植面積秋作物,今年種植約1900萬畝,受災150多萬畝。連線的鶴壁浚縣高油酸花生種植基地,因為地勢高低不同、播種早晚的差異,地勢低洼地塊明顯稀疏,“被水浸泡時間過長,花生脫肥嚴重,要盡早追肥。”經作所研究員臧秀旺說。
臧秀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根據他前幾天到災區一線了解的情況,如果能及時進行適當的后期管理,若接下來的9月份天氣適宜、沒有大的洪澇等災害,花生豐收的可能性比較大。
(文中圖片由余農 喬地 攝)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