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豐菜茂菌菇香
小麥
1950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不足40公斤,1951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50公斤(62.96公斤/畝),1971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100公斤(100.95公斤/畝),1981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150公斤(173.29公斤/畝),1982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200公斤(204.39公斤/畝),1997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300公斤(316.87公斤/畝),2004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350公斤(353.4公斤/畝),2008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400公斤(438.0公斤/畝),2014年全市小麥畝均產量突破500公斤(512.8公斤/畝),實現全市小麥平均畝產破千斤、總產量破百億斤大關。2021年全市小麥收獲面積1165.17萬畝,平均畝產為531.1公斤,總產達到618.82萬噸,為歷史最高,實現了全市小麥生產十八年連續豐產豐收。
目前,駐馬店市小麥種植面積占河南省的八分之一,小麥年總產量為全省小麥年總產量的七分之一;全市小麥生產為河南省糧食生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玉米
(一)單產提高
1950年~1969年玉米平均單產51.9公斤,其中單產最低是1950年,只有28公斤,1969年平均單產最高,75.0公斤;1970年~1984年玉米平均單產大部分年份在100公斤以上,單產最高的是1983年,247公斤,最低的年份是1975年,平均單產只有45.5公斤;1985年~2007年玉米平均單產321.1公斤,2020年玉米平均單產突破500公斤大關。
(二)品種更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玉米品種經歷了九次更新換代,每一次的品種更新換代,都是產量一次大幅度的提高,也標志著玉米育種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和我市玉米生產逐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1.第一次:1953年~1956年由金皇后、白馬牙等農家新品種代替了博愛7號、南陽琉璃頭等農家品種。
2.第二次: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洛陽85、混選1號、豫農1號等綜合品種代替了農家品種。
3.第三次:60年代中后期由新雙1號、豫雙1號、雙躍3號等雙交品種代替了農家品種和雙交種。
4.第四次:70年代初,新單1號、博單1號、丹玉6號等單交品種替代了雙交品種。
5.70年代末與80年代,丹玉13等雜交品種占主導地位,實現了玉米品種的第五次更新換代。
6.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由于丹玉13品種的退化,逐步被鄭單8號所替代,成為全市玉米的主導品種。
7.從1999年引進鄭單958,由于其綜合抗性強,高產穩產,鄭單8號又一次被替代,這是玉米品種的第七次大更新。
8.第八次:2010年以后,以美系先玉335為代表的一批玉米品種在我市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9.第九次:2016年以來,隨著玉米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機械粒收玉米品種鄭原玉432、迪卡653等迅速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推進玉米生產快速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階段。
(三)主推技術改進
白芝麻
(一)白芝麻發展情況
駐馬店市芝麻種植歷史悠久,品種優良,面積與產量約占全省的1/3,是全國芝麻集中產區,素有“芝麻王國”之美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芝麻產業發展,將其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舉措來抓,充分利用我市芝麻育種、種植、加工等獨特優勢,大力推動芝麻標準化種植、產業化經營,不斷做大產業、拉長鏈條、做強品牌,有力促進了芝麻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芝麻生產基本現狀
芝麻是我市傳統優勢油料作物,常年保持在80萬畝左右,2021年面積達到81.9萬畝。我市是芝麻的理想種植區域,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全市各縣區均有種植。近幾年,經濟作物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芝麻種植形成了以平輿、上蔡為主的集中優勢區域,種植面積占全市的70%,其中平輿縣面積最大,常年種植白芝麻40萬畝左右,占全市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是“全國白芝麻生產第一大縣”。大力發展芝麻精深加工,不斷做大做強產業品牌,拉長芝麻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企業集群。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芝麻加工龍頭企業近20家,年加工芝麻10多萬噸,已初步形成芝麻加工龍頭企業群,帶動效應凸顯,促進了全市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產業發展。
花生
產業化快速發展
2000年以后,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花生產業發展的重視力度,將其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板塊,我市花生生產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
按照市委、市政府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安排,根據生態、生產條件合理調整花生區域結構,努力打造了南部、西部縣區花生集中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北部、東部縣花生生產,對花生適生區,要改玉米為花生生產,逐步構建區域機構合理、優質高產高效的花生生產新格局。目前正陽、汝南、泌陽、確山4個縣成為我市花生主產縣,每個縣種植面積都在40萬畝以上。占全市花生面積的80%以上,形成了區域化、集聚化發展的格局。
通過“產油大縣獎勵資金”“糧油高產創建”“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四優四化”等項目實施,扶持、發展了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依托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推廣花生優質高產高效綜合栽培技術,帶動新技術的迅速普及。通過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大面積規模化種植,快速實現機械化、規范化生產進程。進而推動全市花生生產的迅速發展。全市規模化種植(50畝以上)花生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1000多個,初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良好格局。
圍繞花生整個生產過程,延伸花生產業鏈,實現了花生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依托正陽國家花生現代化產業園,引進魯花、君樂寶等大型花生企業,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正在興起。瑪氏、中糧等國內外企業紛紛與河南省優質花生生產基地開展對接,綠色優質花生生產基地實現了產銷銜接和精深加工。“三產”融合發展勢頭好,優質花生副產品基本實現了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應用,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2018年,正陽花生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正陽縣被命名為“中國花生之都”“中國富硒花生生產業化基地縣”等,“正陽花生”作為中國好產品,已經被普遍認可。
駐馬店花生生產情況統計表(二)
蔬菜及食用菌
(一)設施蔬菜快速發展
我市塑料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引進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駐馬店鎮蔬菜生產辦公室引進,在前王莊蔬菜基地用于早春茬辣椒生產;上世紀80年代中期,駐馬店市農委牽頭在汝南召開現場會;上世紀90年代初,汝南縣引進日光溫室越冬茬瓜菜栽培技術,1994年駐馬店市地區行署成立駐馬店地區溫棚農業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地區農業局;1996年以設施蔬菜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園區先后在遂平關王廟、上蔡縣黃埠鎮、平輿縣郭樓鄉等建設,其中,1997-1998年在遂平縣關王廟鄉建設的駐馬店亞世達現代農業園區先后有全國20多個省市前來參觀學習,2007年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市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支持確山、汝南、驛城區、遂平縣發展設施蔬菜生產;2010年9月駐馬店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于成立駐馬店市蔬菜辦公室的通知》(駐編〔2010〕80號)成立駐馬店市蔬菜辦公室,主要職能是組織協調菜籃子工程建設,指導全市蔬菜、食用菌生產和結構調整,負責蔬菜、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2010年以來,駐馬店市先后承擔農業農村部蔬菜標準園創建6個,其中,汝南縣3個,遂平、西平、正陽縣各1個;2017年省財政扶持我市蔬菜集約育苗基地1個,2018年~2020年省財政扶持我市“四優四化”汝南縣蔬菜基地每年400萬元,共扶持1200萬元。
通過多年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30多萬畝。2020年我市塑料大棚蔬菜栽培一年兩茬,畝產值一般在3萬元左右;早春小拱棚栽培畝產值一般在1萬元左右;日光溫室瓜菜栽培,一年兩茬,畝產值一般在5萬元左右。“十三五”期間,設施園藝已成為我市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和平臺。
(二)蔬菜食用菌生產持續快速發展
據統計,1987年~2020年,我市蔬菜的面積從最初的44萬畝到2020年的164萬畝;產量從最初的41.33萬噸到2020年的407萬噸,蔬菜面積和產量翻幾番。
食用菌產業近些年也發展較快,特別是以香菇生產為主導的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以近三年為例,2018年全市食用菌鮮品產量為62.7萬噸,其中香菇鮮品為31.5萬噸。2019年食用菌鮮品產量為67.8萬噸,其中香菇鮮品的產量為35萬噸,2020年鮮品產量為86.4萬噸,其中香菇鮮品的產量為48.3萬噸,主產品種和總產都有較大幅度提高。
(三)新品種引進與推廣
從以上蔬菜、食用菌的統計數據來看,蔬菜和食用菌的面積和產量逐年增長,成為市民餐桌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蔬菜和食用菌生產已經成為人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上世紀80年中期,駐馬店地區西瓜新品種引進與推廣工作開始實施,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瓜類研究室專家多次深入生產一線技術指導,1986年7月、1989年7月河南省西瓜優良品質鑒評會分別在開封和鄭州召開,駐馬店均獲總成績第二名,僅次于開封。
2020年全市西瓜栽培面積20萬畝,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0萬畝,設施栽培占全市西瓜栽培面積的50%,一栽多熟、吊蔓栽培、嫁接換根、禮品西瓜、肥水一體化栽培等,成效顯著,其中,一栽多熟設施栽培,5月上旬第一次上市,第二次6月上旬上市,第三次7月上旬上市,直至10月上旬第6次西瓜上市,畝產7500公斤,畝產值在2萬元以上。
2011年市蔬菜辦成立后,每年大力開展蔬菜食用菌的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工作。截止目前,共引進蔬菜新品種50多個,食用菌新品種15個,新技術、新器械等20多項。實現推廣面積260.89萬畝,增加經濟效益1.22 億元。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