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種子”捐獻迎千例 這項愛的接力 河南一直是“優等生”
摘要:河南省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服務部一級調研員張書環解釋,不同于血緣關系的造血干細胞捐獻,非血緣關系的,配型成功率非常低,甚至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可以說難上加難。
河南省第1000例、鄭州市第339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姜淦卿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陳朋沖文/圖
6月30日上午,鄭州志愿者、共產黨員姜淦卿,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給受捐者帶去了生的希望。
姜淦卿并不知曉受捐者的身份,只希望他能盡快好起來,“希望他未來一切都好。”作為河南省第1000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這種愛的接力,一直在延續,正跑出“加速度”。
“能挽救他人生命,很開心、很滿足”
對于4年前的一個決定,38歲的鄭州市民姜淦卿至今還感覺很慶幸。
2017年5月8日,在單位組織的一次無償獻血活動中,姜淦卿加入了中華骨髓庫。那時,他對造血干細胞捐獻不算太了解,只是聽朋友和醫務人員說,一旦配型成功,就可以挽救生命。他當時就想,“為什么不試試呢?”
去年8月,姜淦卿接到鄭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自己與一位血液病患者的基因分型初步配型成功。他第一反應是驚訝,隨后聽了工作人員詳細介紹造血干細胞的捐獻流程,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捐獻。
6月30日上午,這場造血干細胞捐獻、愛的接力,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進行。
至此,姜淦卿成為鄭州市第339例、河南省第1000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以前沒想過,自己的一個決定,真的能挽救他人的生命。我很開心,很滿足,這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幸運。”他說。
6月30日,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受捐者李可(化名)通過鄭州市紅十字會,給姜淦卿手寫了一封感謝信。
信中,李可反復表示,“您要相信,是您的善舉,延續了我的新生命,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對于受捐者,姜淦卿只知道對方是位男性,具體的身份信息并不知曉。
中華骨髓庫河南省分庫專家委員會主任、血液病專家宋永平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非血緣性干細胞捐獻,有相應的工作要求,捐獻者和受捐者雙方,信息是‘雙盲’狀態。”
但這并不影響捐獻和受捐雙方情感的傳遞。
看到李可的手寫信后,姜淦卿內心充滿著溫暖、快樂。他也祝福李可,“希望他身體盡快好起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想到有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一直在關心他、祝福他。”
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總數,河南排全國第三
在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這場愛的接力中,河南一直是“優等生”。
宋永平介紹,截至6月30日,河南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總數在全國排第三,僅次于廣東和山東。累計采集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的河南志愿捐獻者有14.1萬余人,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于山東,高于廣東。
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河南為何能表現如此優異?
宋永平分析,首先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基數大,河南也一直有淳樸的大愛傳統,報名捐獻的人積極踴躍。
另外,河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千百年來,從河南地區往全國各地遷徙的人很多,從遺傳學看,河南人的基因更容易與許多地區的人產生關聯,配型的成功率高。還有就是各級紅十字會的組織協調、有力推進。
據了解,河南省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在2003年實現了零的突破,到1000例捐獻,用了19年。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從第1例捐獻的產生,到2008年12月第100例的出現,用時5年零3個月;從101例到第200例,用時2年零6個月。此后,速度不斷加快,從第901例到第1000例捐獻,用時9個月。
在不少專業人士看來,“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達到1000例,是個坎兒,也有標志性意義。”
突破1000例,為啥這么難?
河南省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服務部一級調研員張書環解釋,不同于血緣關系的造血干細胞捐獻,非血緣關系的,配型成功率非常低,甚至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可以說難上加難。
對于前些年速度慢,近幾年速度明顯變快,張書環分析,“同樣也是因為中華骨髓庫的志愿捐獻的人員增多了,配型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大大提高了。”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5月底,中華骨髓庫擁有入庫志愿捐獻者資料295萬余人份,11400位志愿者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挽救了患者生命。
張書環預計,“接下來,突破1100例、1200例,到2000例,只會越來越快。”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