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槍
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賀建 通訊員 彭愛杰
土槍,2013年征集,現藏駐馬店市博物館,長19.3厘米、寬10.5厘米,由槍身和槍管組成,外露式擊錘結構,設計有膛線,全身用精鐵銜接而成,又名“獨一撅”“獨角?!薄熬锇炎印薄皢未蛞弧钡?。
電影《地道戰》中有一個片段,游擊隊長高傳寶從灶臺底下的地道內一躍而起,手持雙槍左右開弓,正在準備燒火的兩個日本鬼子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倒地而亡了。高傳寶手中的兩支槍就是當時民兵常用的“撅把子”。
土槍,顧名思義是民間用土方法制造的手槍,一般采用兩段式鉸鏈結構,制作工藝簡陋,形制和大小沒有固定的模式,槍管自行打制,有的僅用鐵條盤成,擁有多種口徑,載彈量只有一發,射程15米左右,每次射擊后,都要把彈殼從槍里敲撅出來,才能重新裝一發子彈,可發射手槍彈也可發射威力巨大的步槍彈。其中有些有膛線,大多數是滑膛。
這種槍雖然做工粗糙,略顯笨重,卻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使用最多的武器。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實現人民富強的戰爭史。
在那戰亂頻繁、動蕩不安的年代,對槍械的需求量很大,于是民間造槍匠應運而生。據說,土槍最初源于河南,是一些打鐵匠用生鐵和熟鐵原料鍛打出零件后加工而成的。制造土槍的零件很少,無須精細的加工技術,一口紅爐、錘、鉗、鉆等簡單工具,用手工或半手工方式即可制造。正是土槍生產的簡易性和使用的低成本,使得土槍在物資匱乏、缺少槍支的戰爭年代大量制造。早在紅軍時期,為了補充軍械,官田兵工廠等各蘇區和修械所開始大量生產土槍,用來武裝赤衛隊等地方力量。
1930年,鄂豫邊軍委會兵工廠以制造土槍為主,到1932年解散時共制造3500余支。紅二軍團設立的湘西兵工廠,按照賀龍同志的指示,為地方干部生產過大批土槍,由于使用的是步槍彈,近距離內的殺傷力很大,解決了部分紅軍戰士只能拿梭鏢、大刀作戰的問題。
1936年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在信陽成立時,7人3把槍,周俊鳴借1支七九步槍、吳仁甫借1支八音手槍、汪心泰借5元大洋買了一支土槍,打響了鄂豫邊區革命游擊戰爭的第一槍。接著,周俊鳴以信陽、確山、泌陽、桐柏四縣交界的鐵幕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攻打宋沖羅樓、大橋洼、何大廟等幾處敵人據點,極大地鼓舞了邊區群眾,為開辟豫鄂邊區桐柏山、淮南和淮寶三個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許多部隊槍械彈藥嚴重不足,又沒有制造槍支的能力,只好把一些鄉村造槍作坊和鐵匠收入部隊,幫助制造了大量土槍。1938年八路軍129師先遣支隊就開辦修械所,1940年成立軍工部四所,制造土槍2000支,1941年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整編為第五師,李先念師長指示在應城、安陸等縣設立土槍制造廠。
土槍主要裝備民兵和游擊隊,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部隊也有大量使用。1943年,為了粉碎敵人對抗日根據地的蠶食,我黨決定發展敵后武工隊,插入敵人的心臟,隊員們的主要武器就是土槍。由于攜帶方便、使用靈活、命中率高,土槍深受歡迎,大大增強了敵后武工隊的戰斗力。
土槍作為游擊戰的重要武器,與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靈活的戰術結合起來使用,威力不亞于洋槍洋炮,狠狠地打擊了日本鬼子,被稱為“抗戰利器”。很多地方的抗日武裝,正是使用土槍打擊敵人,繳獲武器,進而發展壯大起來的。
解放戰爭時期,土槍仍然是解放軍武器裝備的補充力量,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土槍,歷經百年的烽火歲月,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風雨歷程,那銹蝕斑駁的槍身,鐫刻著英雄不屈的斗志。
抗戰勝利,中國解放,改革發展,如今,我國正朝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進,讓我們攜起手來,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