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傳統,擁抱當下——秦腔藝術盛會聽古老藝術唱時代新聲
摘要:探索秦腔發展新路徑 5月19日,在西安白鹿原影視城里,秦腔主題快閃、“秦腔國潮”服裝秀、惠民演出等活動輪番登場。西安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與西安城墻景區聯手打造了西安城墻·三意社小劇場。
新華社西安5月30日電題:堅守傳統,擁抱當下——秦腔藝術盛會聽古老藝術唱時代新聲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29日晚,2021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在西安落下帷幕。
2021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由文化和旅游部與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目前全國最高規格的國家級秦腔藝術盛會。來自西北五省(區)的11部秦腔大戲和17個秦腔折子戲接連登場,集中展示秦腔藝術的優秀成果,推動秦腔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謳歌火熱生活
青年人的奮斗精神、創業的艱辛、愛情的美好,在秦腔現代戲《石榴客棧》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部劇目講述了陜西青年在新疆開客棧創業的故事,收獲了觀眾與專家的一致好評。
國家一級編劇肖美鹿評價說,“平民視角,人間煙火”,普通人講述著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據主辦方介紹,在2021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中,60%的展演劇目為現實題材。
無論是回溯革命歷史的《陜北往事》,還是描繪脫貧攻堅動人畫卷的《湟水河畔》,抑或是表現煤化科研人員實干創業的《擎天一柱》,都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傳統戲曲的意象巧妙展現當代生活。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藝術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優秀的創作,自立意謀篇之初,就要牢牢樹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觀念,從而贏得大眾的掌聲。
守正創新相輝映
作為甘肅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秦腔《潞安州》整本大戲已絕跡舞臺多年。在此次會演中,《潞安州》的回歸讓觀眾領略到傳統戲曲的魅力。“三桿子”“三鞭子”“撒火彩”等武戲絕技引發現場喝彩不斷。
讓一出失傳已久的戲劇重新登臺,《潞安州》的導演陸淑綺說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對劇本、表演、音樂等都進行了挖掘,但收集到的信息支離破碎。如何排成完整的一出戲,如何為現代觀眾服務、符合現代審美,我們一直在探索。”
在傳統戲大放異彩的同時,新元素、新表達也不斷帶給觀眾驚喜。
此次會演匯聚了西北五省(區)的優秀劇目,地域文化元素與秦腔的創新融合成為一大亮點。在《湟水河畔》中,從演員服裝到舞臺布景,從融入了花兒元素的音樂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動作,都為觀眾營造了原生態的“大美青海”,豐富了舞臺表現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說,“考察秦腔是否活力依舊,不僅僅要看現代創新部分,還要看是不是演得精彩,各行當傳統是不是依然還在。”建立起完備的傳統根基,秦腔才能夠發展得更好。
探索秦腔發展新路徑
5月19日,在西安白鹿原影視城里,秦腔主題快閃、“秦腔國潮”服裝秀、惠民演出等活動輪番登場。會演期間,在景區、街區、社區舉辦的秦腔嘉年華活動,營造了處處有戲、處處精彩的文化氛圍。
近年來,在鄉間田野、藝術劇院的主舞臺之外,秦腔以豐富的面貌出現在景區、校園、影視劇和網絡平臺。
西安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與西安城墻景區聯手打造了西安城墻·三意社小劇場。登上600多年歷史的城墻上眺望西安城,再到環城公園的小劇場里聽一聽戲曲名家清唱,獨特的文化體驗方式吸引了眾多游客。為了貼合游客需求,三意社正在創排秦腔旅游演藝劇目《陜西八大怪》,融合了戲曲、舞蹈及陜西地方元素。
在會演期間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周琪說,秦腔藝術發展至今,已經到需要細化和精準化的階段。要明確觀眾群和定位,既有適合鄉村的“下鄉戲”,也有適合城市的“都市戲”。
國家一級編劇朱正雄進一步說,隨著數字新媒體發展,“云劇場”“云舞臺”把實體舞臺推向虛擬空間,將打破戲曲的傳統生態。新技術給秦腔創作帶來新變革,屆時該改變什么、堅守什么,是值得每個從業者思索的問題。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